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白念珠菌抗菌效应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fxj8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白念珠菌作为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易引起皮肤黏膜甚至深部器官的感染。目前为止,口服及外用药物仍是对抗白念珠菌病感染主要方法。近年来随着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在临床的大量使用,其耐药性也日益增强,抗白念珠菌药物治疗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近年来PDT在抗白念珠菌感染的临床治疗上,部分疗效得到了证实。PDT是一种微创医学治疗方法,利用光敏剂转化生成的原卟啉IX(PpIX)经光照产生具有杀伤作用的单线态氧而发挥治疗效果。在实际应用中,选择什么样的光敏剂类型、光敏剂浓度的高低、光敏剂孵育时间及照光时间的长短、光照剂量的强弱都处于不断探索中。体内外实验的标准也不完全相同。这也影响了临床上PDT在皮肤科抗白念珠菌感染上的发展。本研究首先探索了PDT疗法对白念珠菌的抗菌效应及量效关系,进一步为临床选择最佳光敏剂浓度以及最佳孵育时间提供实验依据。目的:1、对两种测定原卟啉IX (PpIX)荧光强度的方法进行比较,探求高效、准确、可靠、快速的检测方法。2、探求PpIX荧光强度与孵育时间和ALA浓度的关系。3、研究PDT疗法对白念珠菌的抗菌效应。方法:1、将白念珠菌悬液与5-氨基酮戊酸(5-ALA)避光孵育。分别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共聚焦显微镜测量PpⅨ荧光强度。2、制备白念珠菌悬液,分设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分两部分,一是将不同浓度5-ALA与白念珠菌菌悬液混合避光60min孵育;二是将白念珠菌悬液与浓度为200mg/ml的5-ALA混合后35℃避光分别孵育15、30、45、60、90、120、150、180min。利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测量PpⅨ荧光强度;利用MTT法测定5-ALA-PDT对白念珠菌生长的抑制率;通过细胞计数板测定残余菌落数。结果:1、两种测量方法的统计学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共聚焦显微镜操作简单,方便快捷,自带分析软件可以直接算出测值,计算精确,但是测量价格较贵,荧光分光光度计操作相对繁琐,但是价格便宜。2、实验组白念珠菌与不同浓度ALA避光孵育后均有有荧光物质PpⅨ产生,200mg/ml以上各浓度产生的PpⅨ之间进行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300mg/ml以下各浓度组产生的PpⅨ荧光强度与浓度有相关性。对照组没有检测到PpⅨ。3、白念珠菌与ALA避光孵育不同时间后,实验组有荧光物质PpⅨ产生,孵育30min到90min产生的PpⅨ最多,120min以后PpⅨ开始明显减少,对照组无荧光物质出现。结论:1、共聚焦显微镜无论从测量的简便性还是从测量的准确性都要优于荧光分光光度计。2、PpⅨ荧光强度与ALA浓度及孵育时间密切相关。这直接影响到ALA-PDT对白念珠菌的抗菌效应。也为临床ALA-PDT治疗白念珠菌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了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断和战略任务
目的:观察中药足部熏洗联合足底穴位按摩对0级糖尿病足的干预效果。方法:将101例0级糖尿病足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1例,观察组50例。2组均给予糖尿病饮食和降
采用动态应力流变仪、转矩流变仪和熔体流动速率仪研究了聚烯烃色母粒熔体的流变特性。发现对色母粒这类特殊体系,其流动能力和变形能力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用MFR值或毛细管
<正>1海底摆动式波浪发电装置图1为苏格兰Oyster海底摆动式波浪发电装置的原理图,图2为制造中的海底摆动式波浪发电装置,该装置的功率300 k W~600 k W。由图2可见五段中空圆
足阳明胃经与胃相关研究进展510407广州中医药大学92本科硕士班徐莉指导赖新生中医学认为,足阳明胃经属于胃,两者关系密切。由古至今的医疗实践来看,针灸胃经经穴确能治疗许多胃肠疾患,而
目的: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简称结脑,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主要累及脑膜和脑实质,脊髓和脊膜可同
目的:从多角度客观评价"通督调神针刺"优化方案治疗中风后痉挛瘫期的临床疗效,比较针刺治疗和常规药物、康复治疗的疗效优劣,提出针灸优化方案。方法:脑中风痉挛瘫期患者91例
白三烯(Leukotriene,LT)代谢途径是炎症反应中的关键步骤,尤其是白三烯B4(Leukotriene B4,LTB4)在宿主抗结核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obin等人的系列研究认为白三烯A4水解酶(L
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纷纷实施多中心空间战略与规划,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新城或新区的规模集聚效应有限,单中心"摊大饼"式发展格局依旧。利用2010年我国大都市区的横截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