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多发疾病;目前,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采用以多种方式进行联合治疗。如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因恶性肿瘤具有浸润性生长及远处转移的特征,临床上肿瘤的一些微小转移灶难以被检测到,所以近年来学者提出,对于手术的肿瘤病人选择术前、术后化学药物治疗;这样能够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同时临床实践中较大一部分恶性肿瘤,于发现时已经失去手术机会。只能进行非手术治疗,而放化疗对机体的正常、肿瘤细胞进行无选择性的杀伤,尤其化学治疗对机体的毒副作用更大。故医学工作者在积极的探索更适合肿瘤治疗方式;肿瘤靶向治疗是近来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聚合物纳米胶束作为靶向药物载体具有稳定性好、载药量高的优点,通过修饰能靶向于特定的器官、组织和细胞,是靶向研究的焦点,同时在临床上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给恶性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机遇。靶向治疗大体上分为:主动靶向(包括物理化学靶向、生物靶向)、被动靶向两类;靶向用药是指药物选择性地到达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并在该靶部位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经选择性用药可以增加药物在病变部位的浓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减少或消除在正常组织细胞的毒副作用。传统被动靶向治疗多是利用网状内皮系统的监视、吞噬作用来实现。此治疗对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相关的疾病有益,但很多疾病并不存在于该系统。为避免此系统对药物的吞噬,科学工作者利用肿瘤细胞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点对药物进行修饰,形成回避网状内皮系统监视的靶向作用,这样可以增强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肿瘤的治疗效果。如利用肿瘤组织EPR效应的被动靶向治疗及肿瘤细胞表面受体、抗体的主动靶向治疗等。叶酸受体是一种糖蛋白受体,目前已知它在一系列上皮肿瘤细胞表面过度表达,如卵巢、肺、肾、乳腺、骨髓、间皮等,特别是在肿瘤晚期或者已经产生耐药性的肿瘤细胞,而在正常组织中很少或几乎不表达。因此,用一般方法难以治疗的肿瘤有可能极易被叶酸导向药物所克服。紫杉醇是多种肿瘤化疗的首选药物,但其来源有限且成本较昂贵。同时紫杉醇具有亲脂性的化学结构。临床用注射液是以聚氧乙烯蓖麻油和无水乙醇的混合液溶解药物,对机体有较强的毒副作用。为减少其毒副作用,增加生物利用度,人们积极的探索其前药的开发。根据肿瘤治疗的靶向理论,本研究选用两亲性生物降解高分子聚乙二醇与带侧羧基的聚(乳酸-碳酸酯)嵌段共聚物MPEG-b-P(LA-co-MCC)同紫杉醇(paclitaxel,PTX)键合,制成高分子的前体药物,并将其与携带叶酸配体的聚合物MPEG-b-P(LA-co-DHP/FA)组装成纳米胶束。紫杉醇是一种脂溶性药物,形成胶束后呈现壳-核的表面亲水结构,紫杉醇被包裹在核内增加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并对过表达叶酸受体的肿瘤细胞具有主动靶向性,对少或无叶酸受体的肿瘤细胞具有被动靶向作用;为探讨其对肿瘤的抑制作用,采用Lewis肺癌细胞及荷瘤小鼠进行药效实验,并进行相关检测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