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中学图书馆事业开始兴起,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都明确规定中学必须设置图书馆。从二十世纪伊始到四十年代,中学图书馆的发展经历了近四十年的风风雨雨,潮起潮落,这一过程中,中学图书馆的办馆效果并不算良好。旧式教育理念的禁锢、国内战火熊熊燃烧、教育经费的捉襟见肘等因素,均对中学图书馆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民国时期,图书馆界、教育界的精英们持续不断的发出声音,为中学图书馆的建设出谋划策,他们为改变近代中学图书馆、中学教育,乃至整个图书馆事业的窘境,不遗余力,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所提出的建设性建议值得我们去借鉴。本文以民国时期中学图书馆的建设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也就是对图书馆界、教育界学人对中学图书馆建设发展的诸多因素提出的建议,展开细致的分类、对比,并总结特性。文章由七个部分构成:价值、经费、组织、图书采购、图书管理、建筑设备、阅读指导等。绪论部分,阐释了论文选题的缘由,对民国时期中学图书馆问题进行学术史回顾,由于该选题的研究有限,仅仅集中在1934年度中学图书馆数量的估计,还有少数学者对民国时期中学图书馆进行综论性研究。因此,该选题的研究价值在于填补学界空白。挖掘民国学者对中学图书馆建设所提出的有意义的建议,对今日中学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借鉴。紧接着,阐述了本文的史料搜集情况,与本文的优势与不足。第一章分析学者对中学图书馆价值的阐述,他们认为其价值有三点:一是辅助课堂教学,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二是促进社会教育,方便民众阅读,响应时下社会教育的号召。三是健全学生人格,补足中学生的个性缺陷,做到心中有他人。第二章分析学者对中学图书馆经费问题的建议。学者们先剖析中学图书馆的经费的窘境,紧接着提出解决方案,他们要求图书馆经费有独立地位,并从经费支出方面,对各项经费比例提出合理的分配建议。又,积极拓展经费的来源,总体言之,围绕“开源节流”的宗旨对此提出可行性建议。第三章分析学者对中学图书馆组织中的主任与馆员提出的人选意见。他们认为中学图书馆规模小,组织上不主张分股分科,对仅保留的主任和馆员二职,须进行严格的筛选。其人选以有图书馆学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担任最好,鉴于专业训练者寥寥无几,学者适度放宽人才范围,建议专业相关的教员与学生兼任,学者意见分析,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第四章分析学者对中学图书馆图书选购的意见。中学图书馆是输入新文化、新思潮、新知识的机关,但是现实是藏书质量不佳,选书制度有所纰漏,势必影响建设宏旨。学者们设计了健全的购书制度,挑选合适的采购人员,分析不同书刊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推荐合适中学生阅读的参考书目,客观上推动了中学图书馆的馆藏发展。第五章分析学者们对中学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建议。一是图书分类与编目方面,学者们挖掘其他图书分类法的特质,对馆藏情况不同的中学图书馆进行个性化匹配,极大便利对馆员与师生读者对检索工具的使用。二是图书流通方面,学者从图书总登记、图书保存、图书借阅等三方面提出中学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指出中学图书馆馆员的责任与权限,读者的借阅权利与保护书籍的义务。部分问题的讨论超越了馆建范围,如师生的平等借阅权,实际上紧紧围绕中学图书馆服务中学生阅读的宗旨,有利于中学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第六章分析学者们对中学图书馆的建筑与设备提出的相关建议。学者们对图书馆建筑的大框架提出建议,同时不忘对细小的设备提出要求。建筑设备问题的讨论始终坚持以“服务中学生阅读”的理念为指导。建筑方面从选址、朝向、面积、馆内陈设、容量等五个方面进行考虑。设备方面从样式、数量等考虑。囿于经费困难,学者同时秉承尤一项原则,即:“以最短的路程到达馆员和师生”。学者们从现实出发,对建筑与设备的设计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有利于中学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勃兴。第七章分析学者对中学生阅读指导工作的相关建议。中学生阅读能力不容乐观,学者要求馆员、教师、学生与学校四方各司其职,为增进中学生阅读能力做出努力。馆员加强图书整理与推广,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方法与推荐课堂同步的课外读物,学生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校方从整体规划角度,将图书馆学知识纳入教学体系,凡此种种,都将有利于增进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促进中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结合多种分析手法,本文分析民国时期图书馆界、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对中学图书馆所提出的各种建议进行分析,挖掘学者意见的特色,肯定学者意见的正面价值以及对民国时期中学图书馆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并为今日中学图书馆的建议提供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