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子营与“土地神”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o1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学辉的长篇小说《末代紧皮手》是西部文学的一个重大收获,也是当代文学的一部佳作。这部小说是一曲传承地域文化以及人与土地相依相附的关系的最后挽歌与绝唱。小说塑造的“紧皮手”余土地这一人物形象是崭新的,书写的“紧皮”这一古老而又独特的风俗也是颇有地域文化特征的。“紧皮手”承载的意义是土地崇拜和延续千年的文化梦想。“紧皮”习俗反映的是西部凉州“巴子营”地区人们特有的土地信仰。这种信仰渗透的是作家和乡民们对土地的共同热爱和深厚感情。李学辉在小说中围绕巴子营和这块土地上特有的土地信仰进行书写,通过展示带有神性和传奇性的土地仪式和“紧皮”风俗,塑造了以“余土地”为代表的一批典型的西部乡民,深刻展示了农民与土地的依附关系和息息相关的互渗性,揭示了农民强烈的恋土情结和对土地的热爱意识。本论文以《末代紧皮手》为重点,结合他的短篇小说集《1973年的三升谷子》和《绝看》,围绕李学辉小说中的土地信仰、人物形象和乡土情怀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并由此去揭示出李学辉小说中的一些内在文化底蕴。第一章“紧皮”习俗和土地信仰。土地信仰在农民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得到农民们的重视和珍爱,李学辉在他的小说中尽情的展现了巴子营农民对土地的由衷的信奉和敬畏。本部分论文通过对李学辉小说中描写的各种神秘传奇和与“紧皮手”相关的各种仪式及“巴子营”乡民们心中坚守的土地信仰的分析,剖析巴子营农民们与土地的紧密关系,表现他们对土地的虔诚的敬畏,反映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深层文化心理,以期触摸乡村真正的灵魂内核。第二章“巴子营”的“土地神”。李学辉在小说中展现了“余土地”及其周围农民在当代乡村政治形势下无奈而又悲剧的命运。本部分论文通过对“余土地”这一神性与人性完美结合的形象和周围人群的命运悲剧以及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人物情怀进行分析,展示西部凉州巴子营地区乡民们的人生态度和生命形态,以期引起人们对农民形象的新认识和对当代乡村政治历史的重新审视。第三章“最后一个”与“土性作家”。李学辉在小说中书写了极左权利代表“袁皮鞋”和“地主”代表何三这样两极对立的关系,并用“末代”身份为余土地赋予了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本部分论文通过对当代乡村政治权力的分析、“末代”蕴含的文化意蕴和李学辉“土性作家”的写作模式的分析,反思当代乡村政治历史的荒谬性,并揭示李学辉作品中渗透的浓郁的凉州文化韵味。结语部分是评价李学辉的小说《末代紧皮手》。本部分论文概括他的小说创作中所追求的人物塑造、时间处理、表达效果等方面的独特性,肯定李学辉的创作在当代文坛上的较高地位。
其他文献
残雪的文本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独树一帜,原因在于她所创作的神秘丰富的艺术世界远远超出了我们日常世俗世界的广度和深度,是对人自我精神世界的探秘。因此对残雪艺术世界的解析
《天涯》杂志是由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刊物。它的改版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大陆思想界的一件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改版后的《天涯》力图成为一份具有道义感,人民性与创造力的文
顾随作为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位卓然特立的文学家,其文艺思想体现出矛盾调和的复合型特征,并从“力”与“韵”两种美学取向建构其审美维度。本文从顾随“力”的美学、“韵”的美
黄钧宰(1826-?),江苏淮安人,晚清文学家、戏曲家。一生著作颇丰,有《金壶七墨》、《寰海新闻》、《说环》、《国朝名人可法录》、《比玉楼遗稿》、《闺秀诗评》等,其中《金壶
<正>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1],特别是糖尿病的患病率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亚洲的其他国家每年均呈现增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建设中需要的矿产资源越来越迫切,矿山的开采数量也越来越多,而由此形成的矿山废弃地带来的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所以矿山废弃地治理已成
第一部分高分子心脏瓣膜材料的体内评价:一种新型大动物实验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无需体外循环,同时在体循环和肺循环植入高分子心脏瓣膜材料的实验模型,对比研究材料在体循环和肺
陈铨,战国策派代表人物,20世纪30年代前后他凭借小说创作在现代文坛上小有轰动。他的小说数量多,主题多样,富于创作个性。但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这些作品遭到了长期的历史误读,未能引
被称为“南社巨子”的松江人姚鹓雏(1892—1954),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高雅诗人,也是一位出色的通俗小说作家。他的长短篇小说创作颇有成就,在清末的谴责小说之后,开启了一个
南朝宋刘义庆编撰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因其语言艺术特色鲜明和魏晋士人风度尽显为历来学者称道,在《子猷访戴》此则故事中,可窥见《世说新语》在语言运用上的简洁传神,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