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在当今世界,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疾病之一,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尤其是对早期诊断困难、侵袭转移速度快、5年生存率低的恶性肿瘤来说,更是加重了人类的负担。胃癌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大约有70万的人口死于胃癌。在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胃癌排第4位,仅次于肺癌、肠癌和乳腺癌。胃癌癌变的遗传机制很复杂,目前尚没有将基因检测应用在胃癌的临床实践中,但是随着胃癌分子病理学的进步,人们对胃癌的认识有了显著的提高。开展遗传检测,基于遗传学研究的新型生物标记物已广泛应用于科研领域。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简称SNPs)是第三代遗传标记,是个体基因变化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单核苷酸多态性具有分布广泛、遗传稳定性和易于快速、规模化筛查等优点。目前,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疾病的遗传易感性、患者对临床药物治疗的敏感性、预后等领域得到重视和研究,将对与基因相关疾病(如肿瘤)的预防、早期诊断及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发挥积极的作用。CDH17基因即cadherin 17,又称为LI-cadherin或liver-intestine cadherin,位于8q22.1,是钙黏蛋白超家族中特殊的一员,是与胃癌相关的粘附分子基因,在介导细胞连接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本实验分析CDH17基因外显子6A58G位点和外显子17A49C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与等位基因型分布频率,旨在探讨该两个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人群的遗传易感性、临床病理因素之间是否有关,以期为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采集68例中国河南省汉族胃癌患者外周静脉血标本,采集时间为2009年12月至2010年4月。68例胃癌患者均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于患者术前采血1ml保存备用。2.采用离心柱法、溶液法对68例中国河南省汉族胃癌患者的外周静脉血基因组DNA进行提取。3.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法对68例中国河南省汉族胃癌患者的CDH17基因外显子6A58G位点和外显子17A49C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的筛选,并使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基因分型结果进行验证。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无序分类资料采用x2检验,以优势比(odds ratio, 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表示相对风险度,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OR及其95%CI;对有序分类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通过比较平均秩次判断风险度大小。统计检验中涉及单双侧概率时,采用双侧概率检验,取检验水准α=0.05,对于多分类样本中每两类间的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结果1.CDH17基因外显子6A58G位点基因型A/G型有52例(76.47%),G/G型有11例(16.18%),A/A型有5例(7.35%)。等位基因G的频率为54.41%,等位基因A的频率为45.59%。2.CDH17基因外显子6A58G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大体形态、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无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3.CDH17基因外显子17A49C位点基因型A/C26例(38.24%),基因型A/A17例(25.00%),基因型C/C25例(36.76%)。等位基因A频率为44.12%,等位基因C频率为55.88%。4.CDH17基因外显子17A49C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大体形态、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均无关(P>0.05)。结论(1)CDH17基因外显子6A58G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可能基因改变影响胃癌转移相关蛋白功能改变。(2)CDH17基因外显子17A49C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人群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大体形态、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无关。(3)CDH17基因外显子6A58G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人群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此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基因型G/A和G/G型可能是中国胃癌患者淋巴结潜在转移的危险因素之一,且与TNM分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