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CT体检人群中偶发胰腺囊性病变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蚌埠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demach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胸部CT体检人群中偶发胰腺囊性病变的患病率
  目的:
  通过对体检人群的胸部CT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资料分析,揭示普通人群中胰腺偶发病变的类型及分布特征,及胰腺囊性病变的患病率和病灶特点。
  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至2019年江苏省中医院体检中心9826名体检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生化资料和临床资料。通过对所有患者的胸部CT逐一进行查阅,检出体检人群中偶发胰腺病变的类型及分布,计算体检人群胰腺囊性病变的患病率及病灶CT特征。
  对胰腺囊性病变根据病灶大小分为长径大于20mm和长径小于20mm两组,分别对两组病灶对应人群的年龄、性别及两组病灶的数量、位置、生长方式、钙化、及胰管扩张进行比较。将胰腺囊性病变患者根据年龄进行分组,分为(18-29y、30-39y、40-49y、50-59y、60-69y、70-79y、≥80y)7组人群,对各组间患病率的差异进行比较;另对各组内患者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分别计算不同年龄组内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并进行统计学差异的分析。最后,根据病灶位置的不同分为胰头组、胰颈组、胰体组及胰尾组,分别计算不同位置胰腺囊性病变患病率的差异。以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比较两组间连续性变量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法比较两组间定性变量的差异。
  结果:
  偶发胰腺病变主要分为胰腺钙化灶、胰腺脂肪性病变、胰管扩张及胰腺囊性病变,患病率分别为2.38%(234例)、0.51%(50例)、0.41%(40例)、1.75%(172例)。胰腺偶发囊性病变中病灶直径大于20mm者共计18例(10.5%),通过两组间的对比发现,病灶的直径与病灶数量、病灶生长方式密切相关(p值均<0.001),而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灶位置、钙化及有无胰管扩张均无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382,0.502,0.467,0.086,0.713)。
  胰腺囊性病变的患病率与年龄显著相关(p<0.05),随着年龄的增大,PCLs患病率显著升高;各年龄分组内男性与女性患者胰腺囊性病变间患病率无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1.00,0.362,0.359,0.193,0.900,0.366,0.793,0.737);胰腺体部胰腺囊性病变患病率最高(0.69%)。
  结论:
  1.胸部CT对胰腺病变具有一定的检出能力,胰腺偶发病变主要分为胰腺钙化灶、胰腺脂肪性病变、胰管扩张及胰腺囊性病变,患病率分别为2.38%、0.51%、0.41%、1.75%。
  2.偶发胰腺囊性病变的直径与其病灶数量、生长方式显著相关;
  3.胰腺囊性病变的患病率与患者的年龄显著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大,患病率显著升高,而与患者的性别无明显相关性;胰腺囊性病变以胰腺体部最多见。
  第二部分体检人群中偶发胰腺囊性病变高危风险因素
  目的:
  对第一部分纳入的9826例患者进行分组并进行组内比较分析,筛选出胰腺偶发囊性病变的人群高危易感因素。
  材料与方法:
  将第一部分纳入的9826例患者分为有胰腺囊性病组(172例)及无囊性病变组(9654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肝脏/脾脏CT值比值、胰腺/脾脏CT值比值、肝囊肿、肾囊肿、脾囊肿、白/球蛋白、白蛋白、总蛋白、总胆红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碱性磷酸酶、肌酐、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进行比较。以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比较两组间连续性变量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法比较两组间定性变量的差异。分别将总人群、男性人群、女性人群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及CT特征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中分析,通过输入法校正各因素的独立风险并筛选出预测胰腺胰腺囊性病变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基于CT特征与临床资料的联合预测模型,运用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曲线计算模型的预测效能。
  对第一部分检出的偶发胰腺囊性病变(172例)根据病灶直径是否大于30mm或主胰管扩张是否大于5mm分为高风险组及低风险组,对比两组间上述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CT临床特征进行组内比较,统计学方式较前述相同。最后将两组人群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CT特征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中分析,通过输入法校正各因素的独立风险并筛选出预测高危胰腺胰腺囊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基于CT特征与临床资料的联合预测模型,运用ROC曲线计算模型的预测效能。
  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人群的年龄、肝脏/脾脏CT比值、胰腺/脾脏CT比值、肝囊肿、肾囊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血糖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04,0.009,0.009,0.01,0.038,0.004,<0.001)。人群年龄越大, 肝脏/脾脏CT比值、胰腺/脾脏CT比值越低,合并有肝囊肿或肾囊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降低,血糖、肌酐升高,以上指标均增加人群患囊的风险。在总人群的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发现年龄和肝脏/脾脏CT值比值为胰腺囊性病变的独立风险因素,此时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721(95%CI:0.682-0.760),敏感性为78.4%,特异性为54.4%。在男性人群和女性人群的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发现不同性别的患者,胰腺囊性病变的高危患病因素有显著的差异:在男性人群中,年龄、肝脏/脾脏CT值比值、白/球蛋白比值、球蛋白、白蛋白均为其胰腺囊性病变的高危因素;而年龄、血糖则为女性人群的独立危险因素。
  对高危胰腺囊性病变和低危胰腺囊性病变的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胰腺/脾脏CT比值、病灶位置、生长方式、尿素、肌酐在两组人群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36,0.005,0.015,0.002,0.048)。即高危胰腺囊性病变较低危胰腺囊性病变组患者胰腺/脾脏值更低,位于头颈部及外生性生长的比例增高,尿素及肌酐升高的比例增加。在多因素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中发现尿素、病灶位置、生长方式为预测高危胰腺囊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此时模型的AUC为0.799(95%CI:0.681-0.918)敏感性为92.9%,特异性为53.2%。
  结论:
  1.年龄、肝脏/脾脏CT值比值是普通人群胰腺囊性病变的危险因素,而男性人群和女性人群中胰腺囊性病变的患病风险因素显著不同;
  2.对高危胰腺囊性病变及低危胰腺囊性病变进行组内比较发现,高危胰腺囊性病变多位于胰腺头颈部,更倾向于向胰腺轮廓外生长,且人群尿素升高的比例增加。
  第三部分体检人群偶发胰腺囊性病变的进展预测
  目的:
  根据ACR指南中公认的胰腺囊性病变(PCLs)进展标准,通过对本课题第一部分检出的172例PCLs进行影像学随访,探讨该人群PCLs基线特征(初检特征)在预测体检人群中胰腺囊性病变进展中的临床价值,并构建多因素联合预测偶发胰腺囊性病变进展的模型。
  材料方法:
  对172例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共107例患者具有符合研究内容的影像学检查资料及临床资料,结合ACR指南中PCLs进展标准对该107例患者进行分组(进展组/稳定组),分别对两组人群的基线数据(CT特征、临床资料及生化特征)进行比较,具体指标在前两部分已详细说明。以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比较两组间连续性变量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法比较两组间定性变量的差异,然后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纳入到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中分析,筛选出预测胰腺PCLs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基于CT特征与临床资料及生化特征的联合预测模型,运用ROC曲线计算模型的预测效能。
  结果:
  最终纳入107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其中14例(13.1%)在影像学上较初检有所进展。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病灶位置、生长方式、有无主胰管扩张及尿素水平在两组人群总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28,0.011,0.039,0.027,0.007)。进展组PCLs与稳定组PCLs相比,患者的平均年龄增大,病灶位于头颈部及呈外生性生长者比例增高,主胰管扩张的比例增多,尿素水平升高者比例升高。在常规CT特征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中,发现病灶位置及生长方式均是预测胰腺PCLs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此时模型AUC值为0.788,95%CI为0.679-0.897,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58.7%;而联合模型中尿素、病灶位置、生长方式均为预测胰腺PCLs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模型的AUC值为0.862,95%CI为0.758-0.939,敏感性为99.3%、特异性为66.3%。
  结论:
  1.在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进展预测研究中:病灶的位置及病灶的生长方式可以帮助预测胰腺囊性病变的进展。
  2.综合模型中病灶位于胰头、呈外生性生长联合血尿素水平升高是预测胰腺囊性病变的高危因素。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