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祛魅使文化从建构走向解构,经典文化遭到颠覆,低俗文化借助快媒流行,社会、家庭、学校三大教育阵地处于失守状态,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成功观等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当然,祛魅作为工业时科学发展产生的哲学思辨模式,其对因循守旧、刻板僵化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法带来巨大的冲击,也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但随着时间推移,被消解的文化未能及时得到修复或重建,社会伦理与法则受到严重挑战,文化祛魅越来越显示出消极的一面。为此,有必要分析批判当下的教育文化祛魅现状,并提出实现文化返魅的途径与策略。而当下我国的语文教学在祛魅的时代背景中存在着一种追求语文教学单一性、工具性、机械性的教学倾向,严重背离语文学科内在的价值规律,违背语文教学作为人文社会学科具有的人文性、整体性特征。随着时代主题从祛魅到返魅发生转变,新时代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理应重新重视人文学科具有的整体性、综合性、人文性的特征,并提出新时期的语文教学理想,但在语文教学实践的进程中却逐渐发生现实存在与理想价值间的差异,表现出应然性与实然性的差距。差异产生的原因,从哲学角度主要来源两种思潮模式自身哲学要求的不同,具体到教学角度表现如下:祛魅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目标单一、模式固定、教学流程程序化,将语文教学看做是工业生产的延伸领域,只要工人(语文教师)监管好生产流水线上的各个既定环节就能保证生产出符合规定的合格的产品(学生),学生在教学设计环节中充当知识的灌输的容器,不需要太多的思考与自我意识,学生能做的就是接受与记忆教师传授的学科知识。因而,祛魅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表现出工具性,忽视语文学科作为人文社会学科自身理应具有的人文性、整体性。除此之外,在祛魅思潮影响下,我国教育文化逐渐凸显出低俗、媚俗性倾向。与此同时,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各个教育主阵地也正逐渐被庸俗文化所侵蚀,逐渐出现公众道德、民族文化、情感价值的缺失;针对祛魅背景下产生教育教学问题、社会问题,语文教学需要在返魅的新要求下重新审视民族母语教育,而民族母语教育的根本应该从学校课程中的语文学科入手,而能够将教育内容转化成为现实的途径当应是语文教学,因而语文教学成为返魅背景下需要着重考虑的教育主体,但现实的语文教学实施过程却背离新时期的教学价值期望,表现出语文教学各环节中应然性和实然性间的差异(语文教学方式的差异、语文教学内容的差异、语文教学评价的差异、教学中师生关系、学生与语文学科内容关系的差异),要实现差异的融合并重新达到一种应然性和实然性的平衡,就需要从存在的差异入手,并借鉴利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寻找差异融合的多角度重构,推动语文教学向着新的价值理想转化与实现,改变以往语文教学单方面工具性的侧重,形成新时期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并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功效——通过语文教学,培养民族性思维方式,心理素养、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政治观念和文化传统的繁荣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