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是指同一企业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行业中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多元化是企业的一种战略安排,在战略管理学科中,多元化战略属于公司层战略中扩张性战略(又称成长型战略)战略的一种。多元化经营在企业实践活动中已经相当普遍,西方成熟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元化实践活动大致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即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我国企业的多元化实践活动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即确立了以市场机制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以后,大约是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在学术界,针对多元化经营行为的研究也是战略管理和财务管理共同的热门话题,自上个世纪50年代产生以来,关于多元化问题的研究在学术界迅速掀起高潮并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之一。关于多元化的相关问题,学术界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多元化行为的动因、多元化程度的影响因素、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等等方面。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多元化程度和企业的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多元化与绩效关系问题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成果十分浩繁,然而无论中外,至今都没有在此问题上得到统一结论。因此,本文从更加细化的角度来对多元化程度与经营绩效的关系问题进行探讨。具体地,本文以我国的上市公司为对象,从代理问题的角度对上述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在我国,上市公司的代理问题基本呈现出一种二元结构。一方面,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由于经理人员的任期限制、国企领导人员流动性质等方面的原因,管理层的利益和所有者的利益出现了严重的不一致,经理层会出于职务消费、任期业绩以及职务的稳定性等私人因素考虑,选择通过多元化的手段来把企业做大。而这种行为可能实际上是一种非理性的扩张,会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和主营业务的荒废,不利于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进而,盲目扩张的行为可能降低了企业的经营业绩,侵害了所有者的利益,给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带来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的民营企业则大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基于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在竞争的机制上建立起来的、真正自主决策、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民营企业的战略选择基本上是真正基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利益的。尤其是,我国的民营企业多以家族企业为主,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大都是重合的。所有者与管理者根本利益的高度一致,使得我国民营企业中的代理问题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本文认为,民营企业的多元化行为应当是基于理性的战略决策,是管理层和所有者协商一致的结果,应当会为企业的经营绩效带来正向的影响。为了验证上述命题,本文构造了面板数据模型,以国际上通行的赫芬达尔指数(HDI)为多元化程度的测量指标,以每股收益(ROE)为企业经营绩效的度量指标,同时控制了公司年龄、财务杠杆系数、资产规模等其他与多元化企业经营业绩相关的变量,通过总体样本回归、分别所有权性质子样本回归以及构造交互项回归等方法,验证了不同所有制下,多元化战略为企业经营绩效带来的不同影响。为了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多元化经营行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对因变量做了滞后一期的处理。研究一共收集了246家(其中201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45家民营企业)5个会计年度(具体为2008-2013年。因为对因变量做滞后一期处理,因此每个变量损失一个时间序列上的观察值,实际为5个年度)的样本数据共1230个观察值,应用PCSE(面板修正误差回归模型)等估计方法,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了估计,并进行了假设检验。在结果中,回归系数与预期假设基本一致,基本与研究的假设吻合,支持了研究的假设。具体地,在回归分析结果中,民营企业子样本以及交互项样本的系数显示出了较好的显著性,有力地证实了本研究的假设。然而,国有控股企业子样本的系数并没有呈现出较好的显著性。本文在局限性章节对个别统计结果不太显著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这些不足之处也可以留待日后研究中作为改进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