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关联,是市民进行户外活动所需的必要场所。严寒城市冬季漫长而寒冷,低温、冰雪和冷风的侵袭对人们参加户外活动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建立具有强吸引力的公共空间是增加人们户外活动的必经途径。本文依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虚拟情境的严寒地区城市景观活力的要素测量与模型建构(51108114)”,以建立高活力度的景观环境为出发点,对该课题中景观活力要素的选取与测量部分进行研究,并对此部分进行扩展,完成了对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的评价研究。通过对公共空间的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分析了人们评价景观活力度的影响因素,根据对调研数据的统计与计算,建立了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体系。根据严寒城市气候特点、空间类型和人群差异,分别建立差异性景观活力评价模型。研究旨在为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改善市民健康状况,设计高活力度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环境提供指导。首先,本文参考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和景观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严寒城市独特的气候环境特点和实地调研情况,分析获得了影响严寒城市景观活力评价的自然、空间和事件影响因素。自然影响因素的获得以严寒城市气候为背景,以人的身体与视觉感受为依据,其包括微气候和植被要素;空间影响因素的获得以亚历山大的空间模式语言和环境行为学理论为基础,根据物理环境对人形成的实际影响为依据,通过分析客观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对人的活动和空间景观活力的影响程度而获得,包括场地规划界域和内部空间配置;事件影响因素的获得以亚历山大的事件模式语言和环境行为学理论为基础,利用态度三重模型,通过分析使用者对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态度的形成过程而获得,包括个人认知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自然、空间和事件三类影响因素对景观活力评价进行的定性描述、为后续定量研究打下了基础。其次,本文利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的方式对景观活力评价前期的调研进行了样本分析。定性部分的研究可为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定量部分的研究可为评价提供应用依据。调研过程分为调研准备、调研实施和样本分析三个步骤。调研准备期间明确了调查地点、筛选了环境因素的、预测了调研方式。调研实施过程完成了调研问卷的设计、测量检验和实地调查。调研准备和调研实施两个阶段获得的结果为评价体系的建立打下数据基础。样本分析是对问卷调研中得到的有关个人特征和活动特征的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即分别从总体性、季节差异、空间类型差异和评价主体年龄差异等角度进行分析。样本分析阶段获得的结论可为评价模型的建立打下分类基础。再次,本文利用数理统计和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调研中得到的环境特征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获得了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指标,分别为自然活力、区位活力、空间活力、设施活力和文化活力。利用因子分析法从影响因子中分析提取出11项活力要素,将评价指标、活力要素和影响因子进行结合,建立了包含“影响因子—活力要素—评价指标”三个层次的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将计算获得的各项影响因子的权重值按照上述层次进行整合,可获得权重值集。将其与指标体系相互结合,最终得到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体系。文中还将评价结果划分成五个等级,分别为优、良、中、合格和不合格,并制定了五个等级的判定标准。最后,本文以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体系为基础,依据“季节差异—空间类型差异—评价主体年龄差异”评价方式的不同,分别构建了各自的分类评价模型。由于严寒城市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差异性显著,研究中将调研数据按季节变化分为冬季和夏季两类进行分析,分别获得严寒城市公共空间冬季、夏季景观活力的评价模型;由于公共空间区位属性和功能属性的显著差异,研究中将调研数据按照空间类型分为邻里公园、城市公园和城市广场三类进行分析,分别获得了严寒城市邻里公园、城市公园和城市广场景观活力评价模型;由于使用人群属性特征和活动类型的差异较大,研究将调研数据按照人群年龄的不同分为老年人和非老人两类进行分析,分别获得了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的老年人、非老年人评价模型。在上述景观活力评价模型分析过程中对每种分类评价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相应的设计导则,并结合两项改造实例,验证了该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指导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的评价、设计与改造的可行性。本文经过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由综合判定考量到典型特征分析的过程,提出了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方法和评价过程,构建了评价体系,制定了评价结果等级的判定标准。所得研究成果可为设计具有高景观活力度的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提供依据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