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植被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yong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近年来经历了较为剧烈的植被变化活动,对当地的气候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当前东北地区植被变化对气候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被变化对碳循环的影响,忽略了植被变化对局地气候的生物物理反馈,东北地区植被变化影响气候的生物物理机理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陆面模式旨在研究东北地区植被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及其生物物理机制。本文首先利用土地利用数据、重建后的叶面积指数数据和地表温度数据,分析了东北地区的2003~2018年植被变化和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源遥感数据,基于能量平衡原理和窗口搜索法,研究东北地区植被类型变化对地表温度及其相关能量平衡的影响,并探究了相关的生物物理机制。最后利用Noah-MP陆面模式,设计控制实验和敏感实验,研究植被变绿(叶面积指数LAI变化)对地表温度及其相关能量平衡的影响,并利用基于温度分解法的物理归因模型研究植被变绿对地表温度影响的生物物理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东北地区植被类型以林地、耕地和草地为主,研究期内耕地面积增加1.65×10~4km~2,主要来源于林地和草地,分别占耕地面积增加的16.3%和76.24%。同时东北地区98.13%的地区叶面积指数呈增长趋势,主要分布在在大兴安岭的北部和小兴安岭的东北部,且林地叶面积指数增长最快,其次为耕地。地表温度呈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夏冬两季呈上升的变化趋势,秋季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春季地表温度变化不明显,在空间上呈西南高、北部低、西部和东部较为均匀的空间分布格局。(2)与林地相比,耕地白天对地表平均增温1.75℃,夜间对地表降温0.89℃,全天对地表增温0.44℃,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夏秋季节耕地的蒸散发弱于林地,潜热通量比林地少8.72W·m-2,导致耕地对地表具有增温效应,冬季耕地的净短波辐射比林地少11.11 W·m-2,导致耕地对地表降温。与草地相比,耕地夜间总体的降温效应稍强于白天的增温效应,使耕地全天对地表降温0.06℃,并具有不同的季节特征。夏秋季节耕地的蒸散发强于草地,耕地的潜热通量比草地多3.87 W·m-2,成为耕地对地表降温的主要原因,而在春冬季节,耕地与草地吸收的净短波辐射差异较小,潜热通量差异也较小,因此对地表增温/降温效应不明显。(3)2003~2018年东北地区生长季节叶面积指数增大0.48 m~2/m~2,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8,地表温度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加逐渐降低。基于模式模拟的结果表明植被变绿会导致地表降温0.36℃,且不同植被类型变绿会影响各地表能量变化,从而对地表产生增温/降温效应。其中,耕地变绿对地表降温的主要原因,是潜热通量增加和净短波辐射降低导致,而林地和草地变绿使地表温度降低,则主要是由于潜热通量增加而导致的。整体上,东北地区植被变绿影响最大的是潜热通量变化,叶面积指数增加导致潜热通量增加1.62W·m-2,导致地表温度降低0.34℃,成为东北地区植被变绿对地表降温的主要原因。叶面积指数增加对其余地表能量影响较小,导致对地表温度的贡献也较小,其中导致土壤热通量降低0.54W·m-2,使地表升温0.11℃;显热通量降低0.43W·m-2,导致地表升温0.07℃;地表吸收的净短波辐射降低0.43W·m-2,对地表具有降温效应,导致地表温度降低0.09℃。
其他文献
以来源广泛的壳聚糖(CS)为碳前驱体,通过溶液-冷冻干燥-焙烧法制备碳气凝胶。通过SEM、EDX、FT-IR和XRD进行表征,进一步阐明碳气凝胶(CA)的形貌和结构。探讨了不同条件下碳气凝胶催化臭氧降解布洛芬(IBU)废水的去除效率。当IBU初始浓度为20 mg/L,催化剂浓度为0.2 g/L,初始pH为2.5时,IBU的去除率最高达99.2%。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众多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其形成过程涉及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等多个方面。血管内皮损伤是AS斑块产生的始动因素,内皮受损处招募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并吸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慢慢转变为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
针对当前网络攻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传统模型提取流量特征不足且准确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残差网络改进的CR-BiGRU混合模型的网络入侵检测方法.首先将数据集进行归一化以及独热编码处理,然后利用基于残差网络的卷积神经网络提取空间特征,最后使用双向门控神经网络提取时间特征,完成模型的训练并实现异常网络的入侵检测.为表明模型的适用性,基于数据集NSL-KDD和UNSW-NB15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
近年来,“双语教学”的推广为非母语语境的学生提供了学习外语的环境保障,形成了教学双向的有益反馈。但该学习方法也会给一些语言基础较差的同学带来较大负担。作为需要多门外文储备的《葡萄酒鉴赏》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推行也将影响着教学者和学生群体。本文旨在通过解析“双语教学”对《葡萄酒鉴赏》课程的影响,为此类教学模式提供参考和指示性建议。
本研究借鉴组织理论搭建数据共享困境生成机理的分析框架,以山东省J市大数据局和W市大数据中心为对象展开分析。研究发现,数据提供部门碎片化与数据标准差异、数据安全与风险规避等共享困境对两种机构的影响程度不同。究其原因,两种机构在制度环境变化中所面临的数据共享交易成本不同,具体包括数据共享技术成本、问责能力、部门利益与内部激励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交易成本的动态变化导致差异化的数据共享结果,由此本文从结构与
当前,很多地方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存在较多问题,诸如缺乏清晰的目标定位;双语课程设置多而不精,课程设置忽视了业界诉求;双语课程师资缺乏,教材质量不高等问题,不能满足学生和业界需求。教学改革的主要策略有:双语教学应基于业界需求视角,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环境;建立适合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和教材体系以及双语课程教学手段的创新。因此,建立基于业界需求导向的双语教学体系,对解决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具有重
世界名校传统对抗赛(Arch Rivals)是指地域相近,历史底蕴、声誉、综合实力等方面相差无几,同时,在学科、渊源或者其他方面有竞争或对立关系的两所世界知名大学,固定体育项目、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形成传统的年度体育对抗赛。在我国"双一流"高校建设的进程中,关注一流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以名校对抗赛为抓手,不失为一项有益的举措,为打造我国一流高校传统对抗赛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启示,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
<正>绿色转型过程中应考虑成本的可承受性和成本疏导方式,在保障安全可靠供应的前提下,建立适合我国供应结构与消费方式的市场机制,平衡绿色转型进程与经济发展。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截至2021年底,全球已有132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愿景。作为负责任大国,我国始终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并向世界庄严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
期刊
将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带入课堂,让学生与科学家跨时空对话,经历科学家的论证推理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培养探究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