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手术的临床应用,并与常规翼点入路相比较,总结眶上外侧入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优缺点及术中注意事项,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治疗提供一种既安全又微创的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1年12月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手术82例患者临床资料,剔除术前Hunt-Hess分级Ⅳ-Ⅴ级的患者8例,余下74例分为2组: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组38例,经翼点入路手术组36例,总结他们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CT Fisher分级、动脉瘤位置及个数、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动脉瘤破裂及成功夹闭例数、术中输血例数、术中出血量、去骨瓣例数、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术后2月GOS评分。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秩和检验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眶上外侧入路手术组38例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平均9.2±1.5cm,术中动脉瘤破裂5例,均成功完全夹闭破裂及未破裂动脉瘤,术中输血4例,排除术中动脉瘤破裂因素术中出血约50ml(沾湿两块纱布),无去骨瓣病例,手术时间平均142±32min,住院天数平均11.9±4.3天,出院2个月恢复良好33例(86.8%),轻度残疾5例(13.2%),无重度残疾病例,无植物生存病例,出院2月后未发现颞肌萎缩的病例。翼点入路手术组36例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平均16.3±3.4cm,术中动脉瘤破裂6例,均成功完全夹闭破裂及未破裂动脉瘤,术中输血11例,排除术中动脉瘤破裂因素术中出血约200-400ml,去骨瓣21例,手术时间平均180±40min,住院天数平均14.4±5.4天,出院2个月恢复良好30例(83.3%),轻度残疾3例(8.3%),重度残疾1例(2.8%),植物生存2例(5.6%),3例出院2月后发现颞肌不同程度的萎缩。两组在术中动脉瘤夹闭成功率及术后恢复良好率上无统计学差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去骨瓣比例、手术切口长度及住院日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①眶上外侧入路同样适用于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手术治疗。②与传统翼点入路相比,眶上外侧入路能够完成颅内前循环动脉瘤、载瘤动脉及穿支血管、神经的暴露,且能顺利、安全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而眶上外侧入路的手术切口更短,成形骨瓣面积更小,相对减少了颞部的无效暴露,并且术中开颅出血量较少,术中输血比例及去骨瓣比例更低、手术时间相对缩短,术后硬膜外血肿及颞肌肿胀发生率低,平均住院日减少,住院费用也相应减少。③与眶上锁孔入路相比,眶上外侧入路同样微创,而眶上外侧入路骨窗较眶上锁孔入路稍大,脑血管有效暴露更好,对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更容易控制,较眶上锁孔入路更为安全,且无需特殊器械,易临床推广。④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治疗方法中,眶上外侧入路是一种兼顾手术安全及微创的手术入路,更适合广泛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