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TSK41、TSK43.2和TSK62基因表达及与F-box的互作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ckdoor6402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KP1(S-期激酶关联蛋白1)是SCF型泛素连接酶的核心组分,与F-box家族成员直接结合而参入蛋白质降解途径,从而调节生命体的生长发育、激素信号传递和应对生物/非生物胁迫等生命活动。与原生生物、某些真菌和脊椎动物不同,植物中拥有多个SKP1同源物,了解植物体内SKP1的种类、数量、类型和功能对于解析SCF复合体的作用机制至关重要。目前,对该家族的认识主要来源于拟南芥和水稻等模式植物,小麦中SKP1家族的研究报道甚少。鉴于此,本研究在蛋白质组水平对小麦SKP1家族展开了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以小麦TcLr15为试验材料,获取了不同类型的SKP1成员,借助qRT-PCR技术明确其在响应激素信号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运用酵母双杂交技术验证其与F-box蛋白的互作情况。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自小麦蛋白质组中鉴定出115条SKP1序列,由101个基因编码。SKP1蛋白具有保守的SKP1和/或SKP1POZ结构域,根据结构域组成不同,可将其分为四组:SKP1、SKP1POZ、1 个 SKP1+1 个 SKP1POZ 和 1 个 SKP1+2 个 SKP1POZ,其中数量占主导的类型为1个SKP1+1个SKP1POZ。小麦SKP1蛋白均呈酸性,绝大部分预测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该家族基因分布于小麦各个染色体上,3号和5号染色体上包含的SKP1基因最多。热图分析结果表明,少数SKP1基因在小麦5个组织的不同发育时期表达量均较高,另一部分在某一组织或特定的发育时期呈现高表达水平,而大部分在5个处于不同阶段的组织中不表达或呈低水平表达;部分小麦SKP1家族基因在干和/或热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变化较大;一些响应真菌和细菌的入侵过程。蛋白互作网络图预测结果表明,SKP1蛋白能直接与Cullin和F-box蛋白相结合。2.以TcLr15为试验材料,获得了三个不同类型的SKP1基因TSK41(含有SKP1POZ结构域)、TSK43.2(含有SKP1结构域)和TSK62(含有SKP1和1个SKP1POZ结构域)。三个蛋白均为非球形,由无规则卷曲、α-螺旋和β-折叠构成,皆为核定位蛋白。三个TSK基因均与小麦近缘种属植物,包括大麦、二穗短柄草、乌拉尔图小麦、粟、玉米和高粱等呈现非常近的亲缘关系,表明其进化上相当保守。3.表达模式分析表明,三种逆境相关激素ABA、SA和MeJA对三个TSK基因的表达影响不大;受干旱和盐处理后,三个TSK基因的表达量均先升高后降低,受氧化胁迫后其表达量均降低;三个TSK基因在叶锈菌侵染进程中虽呈现差异表达,但不同毒力菌株对其表达趋势影响不大。总体来说,NaCl和H2O2这两种胁迫能引起三个TSK基因更加剧烈的表达量变化。4.构建了包含三个TSK基因的酵母双杂交猎物载体:pGADT7-TSK41、pGADT7-TSK43.2和pGADT7-TSK62。与八个含有F-box基因的酵母诱饵载体(BD-TaPP2-A13、BD-TaSKIP27、BD-TaFBK19、BD-TaFBK50、BD-TaFBK34、BD-TaFBK71、BD-TaFBL14和BD-TaSKP2A)进行一对一互作验证。TSK41能够与TaFBK19和TaFBK34相结合;TSK62能够与 TaFBK19、TaFBK34、TaFBK71、TaSKP2A、TaSKIP27 发生相互作用。其他 17个组合在本试验中均为阴性结果。Y2H结果表明,小麦SKP1蛋白和F-box蛋白存在多种作用模式。
其他文献
颗粒细胞是卵泡内的功能细胞之一,对调控卵泡发育及排卵具有重要作用,当颗粒细胞功能异常,会引起卵泡闭锁及排卵异常。作为Sirtuins家族的成员之一,Sirt2是一种重要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需依赖NAD+活性催化不同底物去乙酰化,参与调控微管动力学、染色体排列、能量代谢及氧化应激等多种生理过程。但Sirt2在绵羊卵巢颗粒细胞的细胞周期、增殖、凋亡、抗氧化及类固醇激素分泌功能中的作用与调控机制未见报道
优良品种对玉米生产的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玉米育种方法周期长、效率低,不能满足现代玉米生产对品种更新的需求;而且我国种质资源狭窄,玉米种质基础亟待拓宽。明确从哪一世代开始选系,选用几个测验种和鉴定地点具有代表性,是加快育种进程,提高育种效率的关键;同时,引进美国等发达国家优良玉米种质资源并加以利用,对拓宽玉米种质基础,实现种质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4份玉米受体自交系(PH6
小麦是人们生活当中的主食之一,小麦从开始育种优劣的选择,到成熟后的产量估算,再到后面的加工都离不开小麦外观的检测。随着科技的进步,图像处理技术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小麦的各种检测中,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小麦籽粒进行优劣分级具有无损、分级精度高等优点,可代替庞大的、重复性的人工劳动。但是目前在小麦优劣的等级判别方面还存在准确率低的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小麦籽粒分级准确率,本研究以航麦8805、金禾727、河
转录因子可通过调控下游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植株应答非生物胁迫。研究表明,WRKY和AP2/ERF转录因子超家族的部分成员参与了植物对低氮胁迫的响应。本研究鉴定了一个小麦WRKY转录因子基因Ta WRKY24和一个小麦AP2/ERF转录因子基因TaERF9,并初步分析了二者应答低氮胁迫的功能。TaWRKY24的cDNA全长621 bp,编码蛋白包含207个氨基酸,含有一个WRKY保守域和一个C2HC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人们对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地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重视,土地利用率低、土地资源分配不当等的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土地类型划分和生态结构特征研究,了解土地在自然环境下各自然要素的分布特征和分布规律以及各自然资源在空间上形成的“资源连续体”的特点。根据分布特征调节土地利用方式,在解决土地利用和管理问题的同时提升土地生态环境的质量,在此基础上,本文以阜平县作为研究区域,确定土地自然类
林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创造经济效益,而且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对林业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数据采集与监测,可以更好地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为了应对林业环境恶劣,面积广大,人烟稀少造成的监测设备易损坏、易失效、维护维修困难以及其他林业突发状况下的不稳定因素,需要构建具有一定的自组织、自维护能力的监控网络来解决这些问题,保证数据采集与监测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自组织,可靠性高,维护管理方便等特点,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迅速,温室种植业快速普及的同时也逐渐趋向于现代化。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温室灌溉管理多采用人工控制模式,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合理有效的监控手段,存在水资源浪费等现象。因此,如何实现温室内自动化灌溉管理,已经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为加强温室环境的有效监控,提高灌溉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本文着力于解决温室灌溉系统中数据采集、远程监控和控制决策等一系列问题,并基于现代化农业技术,研究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是利用酶标抗原或酶标抗体以检测相应抗体或抗原的一种免疫学标记技术。一直以来,提高分析灵敏度是ELISA领域的研究主题,其推动了一系列的信号放大的新策略和技术的发展。将新型功能纳米材料应用于ELISA中,可以获得更宽的检测范围,更低的检测限和更高的灵敏度,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结合免疫学原理和金纳米颗粒高比表面积等特点,利用金纳米颗粒为信号载体,辣根过氧化物酶(H
谷氧还蛋白(Glutaredoxin,GRX)是一种小分子蛋白,于各类生物中广泛存在。使用通路富集软件mapman对本实验室前期获得的小麦-叶锈菌互作的转录组数据库中涉及氧代谢过程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得到一个GRX基因,命名为TaGRXC14(Triticum ae’stivum Glutaredoxin C14,GenBank 基因登录号为:MW965452)。经序列扩增后显示,该基因片段全
有机氯农药(OCPs)具有高毒性、持久性、强脂溶性特征,对人和动物有三致效应。六六六作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与滴滴涕(DDTs)等其他持久性有机氯农药相比,具有更高的挥发性、水溶性和较长距离的大气输送能力,因此更容易进入各种环境之间。我国自1983年起禁止使用六六六,虽然已禁用40年,但由于其难降解至今在土壤中仍有残留,尤其是污染场地周边的农田土壤由于距离场地较近,所以农田土壤中的残留环境风险同样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