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结构的辐辏——《呼啸山庄》的悲剧意识及其价值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的艺术作品所揭示的真谛往往不止一个,人们总能通过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诠释。《呼啸山庄》正是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  本文将《呼啸山庄》这一小说放在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坐标轴上,采用综合性批评的方法,从小说的外层结构逐渐深入其深层结构,旨在揭示作品的悲剧意识及其价值所在。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  引言:简要介绍《呼啸山庄》的情节,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界对它的阐释情况,并针对其阐释中存在的缺陷提出自己的阐释构思。  第一部分: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从“边缘性”的角度切入,阐释小说的外围结构(叙事结构)所反射的边缘人的悲剧性生存境遇:在现实社会中,中心对边缘有一种本能的拒斥,边缘人受到中心权威的无尽压制,边缘人不得不面对这种现实,在反抗中,他们既颠覆中心又分裂自身。  第二部分:从文学原型批评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阐释边缘人的悲剧具有古希腊悲剧《俄瑞斯特亚》三部曲中俄瑞斯特斯与克吕泰墨斯特拉的行动悲剧的“置换变形”的意蕴,揭示小说的内层结构(悲剧结构)所折射的人的深度性悲剧模式:人生来是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第三部分:借用拉康的“镜像阶段”、“想象秩序”与“象征秩序”理论,阐释小说的深层结构(镜像结构)所预示的人的孤独无奈和悖谬绝望,以及主体的分裂、消解与重构。在这种境遇中,人的处境是由他者(“父亲之名”、社会文化、法则、意识形态等)决定的,由他者操纵着。在象征秩序中,个体同他者建立关系,并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开始作为主体存在。主体永远企图恢复想象秩序的同一性而处于不断的重构过程中。  第四部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与女性文学批评的视野,审视《呼啸山庄》所呈现的作者的想象性自我与社会性自我的分裂。小说中的模糊性与断裂性折射出了“意识形态"对个体的“召唤"。  结语:《呼啸山庄》呈现出多层结构的辐辏,是一部由叙述结构—悲剧结构—镜像结构组成的同心圆式小说。同时,同心圆式小说中也存在着强大的离心力和不少可疑的断片,因此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阐释空间。《呼啸山庄》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它既超越了哥特式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传统而刻板的“现实主义”。它的极富魅力的表面掩盖了刻意的寓意结构和强烈的悲剧意识——悲剧的上帝俯视着悲剧的世界里悲剧的人。它向我们呈现出人的历史——一种在实际与可能之间分裂的历史,这就是《呼啸山庄》永恒的价值所在。
其他文献
设计并实现了符合H.324建议的多媒体通信终端MMST系统,介绍了终端的工作环境和主要功能,阐述了其设计方法及实现时所采用的关键技术。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in line with H. 324 p
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呈现着由情向理的发展过程.个性觉醒的冲动最先表现为聚焦生死意识,张扬个体价值,这是生命意识的核心;然后高标至情至纯的个体人格,实现自我生命价值,这是
本文选取了两个具有一系列清晰筛选规则的“巨著”集合,展开平行研究。一个是爱德华·门德尔松提出的“百科全书叙事”,包含从但丁到品钦跨度近六百年的西方文学中挑选出来的七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1882-1941)是英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女作家.她是本世纪英国现代主义文学和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同时又是女性主义运动的先驱.为了更好地表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男女形象的书写有一些固定的模式,例如“男才女貌”、“女子无才便是德”;又如对“失贞”的女性持极端严苛态度而宽容甚至纵容男性的“性自由”。其实这
人名是一定文化、历史、社会的镜像。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也是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具有丰富的内涵。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深入和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这项研究有
本文以建国以来新疆语言政策的内容与实践为研究对象,在概括介绍现行新疆语言政策的基础上分析了政策特点和存在问题,并为未来语言政策的发展提出建议。新疆的语言政策实际包含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界,女性文人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回顾中国古代文学史,能够被载入史册的女性文人凤毛麟角。文学的作用在“载道”与“抒情”间波动,但文坛一直由男性文人主导,女性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