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无线电协作频谱感知算法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2631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通讯设备风靡全球无线市场,人们期待有更多的无线频谱资源可供使用,但与此同时,庞大的无线通信业务需求与频谱资源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认知无线电技术拥有动态频谱接入的特点,具有提升通信频谱利用率的能力。近年来人们对于认知无线电的研究多专注于协作感知算法,但是传统的协作频谱感知算法平等地对待每一个次级用户的感知结果,实际上不同的次级用户感知到的结果有不同的可靠性,本文针对此问题做了一些研究。首先,简单介绍了认知无线电研究的基本情况,引入频谱感知技术。接着在详细介绍单节点及多节点协作频谱感知两类算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各单节点感知算法的优缺点,总结了单节点感知的不足,选择研究多个节点协作的感知频谱作为重点,并对传统的多节点协作频谱感知中的AND、OR和K秩算法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验证了各算法的特点。其次,提出基于双门限及D-S证据理论协作感知算法,考虑到次级用户感知信息存在的不可靠性,将双门限与D-S证据理论相结合,最终以OR准则融合,与基于单门限检测以及双门限检测的算法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双门限及D-S证据理论协作感知算法可以更为有效的运用到有遮蔽终端、阴影衰落以及噪声具有不确定性的通信系统中。最后,对D-S证据理论融合算法进行了改进,当证据间冲突较大时,较有效的减少违反常理问题的发生,进而得到更为合理、可靠的判决结果。同时在认知无线电通信系统中,不仅感知信道环境好坏极大地影响着协作的感知频谱的性能,通知信道的性能对提升协作感知频谱的性能也是一个挑战。针对此问题,研究了一种基于分组的双门限及D-S证据理论协作频谱感知算法,将所有次级用户分组来检测主用户是否存在,与不分组的协作感知算法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不分组的协作频谱感知,分组后可以得到更佳的感知能力,而且增加组内用户数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通知信道错误传输概率,降低了协作感知性能受到衰落的通信信道情况的影响。
其他文献
在信息化时代,有大量信息需要传递,空间干扰严重,可靠性通信变得越来越重要,信道编码在通信系统中的地位也更加重要了。LDPC作为性能优异的一种信道编码技术成为研究的热门,
凭借自身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无线通信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术研究等方面,但是信道间干扰、空间路径耗损、设备功率受限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新型无线业务的发展,因此
本文总结了人脸技术的研究动机和应用,研究了人脸识别技术的概念和主要研究方向。对人脸识别技术做了比较详细的全面探讨,重点考察了几种典型的人脸检测(包括基于知识的,基于特
电信网络资源管理系统不仅可以支撑运营商的网络运行和维护,也可以支撑其网络的规划、设计和优化,是运营商实时准确掌握网络的资源配置及运行状况,合理进行网络规划、优化,提高网
无线通信环境具有快速变化的特性,而基于分层结构的设计模型只允许相邻的层之间以固定的方式传输信息。这样的系统无法灵活地适应无线移动环境的变化,从而使得整个系统只能考虑
扩频通信是当前信息领域迅猛发展起来的一门前沿技术。它从军事通信开始,现已深入到导航、测量、遥控等多个技术领域,正迅速的向个人通信和计算机通信渗透。它是21世纪国际信
由于无线网络可用资源的缺乏和时变特性,在包含不同无线网络技术的环境下支持QoS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主要研究了单播环境下无线视频传输的QoS,提出从两个途径支持无线视频端
为了解决非合作情况下直接序列扩频信号的截获分析,本文深入研究了直接序列扩频信号中伪随机码周期估计的各种方法及周期搜索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得出了低信噪比条件
随着现今网络应用的快速发展,各种城域网技术层出不穷,其中弹性分组环(ResilientPacketRing,RPR)集成了IP的智能化、以太网的经济性和光环网的高带宽、高可靠性等优点,具有非常好
为解决TCP协议在无线环境中的随机丢包问题,近年来提出了TCPVeno协议。经过大量的有线/无线网络实验,证明了TCPVeno在无线环境中有较大的改善。目前,我国的3G时代即将到来,TCP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