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MW二次再热双机回热系统设计及优化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aoqing1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大容量、高参数的二次再热火力发电机组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技术是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率、降低发电煤耗、减轻碳排放和节约资源的切实选择。二次再热机组存在回热加热器中抽汽过热度过大的问题,阻碍了机组发电效率的进一步地提高,研究抽汽过热度过大问题的深层原因与解决方法对促进二次再热技术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某国产1000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为例,利用Ebsilon软件对机组进行了仿真建模,具体分为原始机组、外置蒸汽冷却器机组和双机回热机组三种方案。目前二次再热机组普遍采用外置蒸汽冷却器来解决抽汽过热度过大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双机回热方案在解决二次再热抽汽过热度过大方面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和实用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二次再热双机回热系统的概念与方案,并与原始机组和外置蒸汽冷却器机组对比,分析阐述双机回热系统的主要特点和性能表现。首先,利用热平衡分析方法和(火用)分析方法计算了设计工况下不同机组的发电效率与发电煤耗,得到了锅炉、汽轮机、凝汽器、回热加热器等设备单元的(火用)指标,计算分析了不同机组回热加热器的过热度。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双机回热系统各级回热加热器的过热度都得到了降低,节能表现好于外置蒸汽冷却器系统。其次,研究了变工况下三种机组的性能表现,计算对比了发电效率与发电煤耗,进一步分析了汽轮机和回热加热器两大关键设备的(火用)损以及(火用)效率。结果表明:随着负荷的降低,双机回热机组的节能效果逐渐降低,在低负荷时,回热汽轮机的性能明显下降,双机回热机组的节能效果不如外置蒸汽冷却器系统。最后利用枚举法对三种机组的再热压力进行了优化,提高了机组的循环效率。结果表明:由于附加循环的再热作用被削弱,外置蒸汽冷却器和双机回热机组的最佳再热压力均低于原始机组。二次再热双机回热系统的研究更好地解决了现有二次再热技术的关键问题,进一步促进了二次再热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为二次再热技术的现实应用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向,对我国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该文内容是要通过设计一套可行的液压传动系统以实现复合导向机构的折叠和展开运动。并能通过此系统实现由掘进机上的液控手柄控制锚杆钻机及其复合导向机构的折叠和展开运动
<正>我作中国文物地图集的时候,涉及到长城的问题。首先,燕北长城是什么时候。其次,赵长城的东端起点在哪儿?因为李逸友先生曾经作了一个很彻底的调查,花了很长时间,老先生费
会议
水样用Mg(OH)2沉淀,沉淀富集后采用校准曲线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直接测定了水样中的铅和镉。所测定的水样中铅和镉的含量远低于国家限定标准,采用此方法回收率为70%—110%。
在科索沃危机中,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基本瘫痪,暴露出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局限性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集体安全机制建立在集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国务委员李铁映在全国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录)这次全国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
随着西南地区交通网络建设的快速推进,公路建设过程中出现大量隧道工程,在隧道进出口段由于地质条件较差、隧道与边坡空间结构形态复杂等一系类问题,隧道洞口段开挖易造成山体滑坡,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安全性。本文依托广西河百高速公路班丘隧道口滑坡,针对隧道工程进出口段边坡滑坡影响施工安全问题,进行浅埋偏压隧道洞口段顺层边坡稳定性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及工程实例,总结了国内外隧道洞口
目的:了解新辅助化疗期胃癌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分析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睡眠质量的相关性,为提高胃癌患者在新辅助化疗期的心理弹性水平,做好术前心理准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选取在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101例新辅助化疗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对新辅助化疗期胃癌患者
顺层软弱围岩隧道洞口偏压段施工过程中,应制定完善的注浆加固施工方案,其直接决定整体工程的施工效果。结合西山营隧道进口施工,对顺层软弱围岩隧道洞口偏压段的施工技术进
匹配场处理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拷贝场失配。常规线性匹配场处理方法虽然对失配较宽容,但旁瓣较高,定位正确率依赖于失配的程度,且很容易受到强干扰的影响而失效。自适应匹配场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热潮,学术界和工业界对计算机视觉的研究越来越多样。其中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简称SLAM)这一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而这一技术是机器人走向智能化的重要一步。移动机器人需要在未知环境中估计出自身的位置并且能够描绘出周围的环境,无需人类的交互也能完成特定的任务。早期移动机器人主要是依靠激光雷达、声呐,在空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