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50年代末诺贝尔奖经济学奖获得者默顿·米勒和弗兰科·莫迪利尼亚发表了关于公司价值的经济模型的论文,经济增加值理念由此诞生。80年代美国思腾思特咨询公司(Stem Stewart& Co.)引入了经济增加值的概念将其作为公司管理评价工具加以发展和推广,并在20多个国家进行了商标注册。1991年思腾思特公司将经济增加值发展成一套系统的价值管理体系。其后经济增加值迅速风行欧美国家,受到了欧美国家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并相继在多个企业推广开来。目前全球许多大型公司实施了经济增加值考核和管理,包括西门子、美国通用汽车、索尼公司等它们获得丰厚的回报,使经济增加值考核被广泛运用。2001年思腾思特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传播经济增加值价值管理理念。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是指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投入的全部资本(包括股权和债权)的机会成本后的余额,该指标的重要意义在于其不仅考虑了企业债权成本,而且还充分考虑股东投入资本的使用成本即股权成本。经济增加值理论认为股东投入企业的资金不是无偿的,而是有成本的,即股东把资金投入其他投资渠道所能获得机会成本。该理论从维护股东利益角度出发,真实的反映了企业价值创造能力,是目前评价企业经营业绩较为科学的指标。 2004国资委组建后,为了加强对中央企业的监管,履行出资人责任,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出台了《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对中央企业负责人进行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考核指标以财务指标为主。中央企业为完成国资委下达的考核任务,努力提高企业利润和效益,部分企业出现了盲目扩大规模,盲目投资的现象,生产过剩、投资过剩的问题突出。为完善对中央企业的考核,国资委考虑引入经济增加值的理念,并对国外国资企业经济增加值业绩考核实施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和调研,试图将经济增加值“本土化”,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合中央企业的经济增加值考核模式。为此,国资委从2006年开始在部分中央企业进行试点工作。经过四年的试点2010年国资委开始在所有的中央企业内正式推行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价值导向考核。如何增加经济增加值,完成国资委下达的考核任务是中央企业必须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本文以中央企业引入经济增加值指标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考核作为背景,对经济增加值理论的概念、起源及发展、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情况、计算方法和会计调整项进行探讨,指出其相较于其他传统的财务考核指标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对国资委制定的旧《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存在的不足;研究国资委引入经济增加值考核指标后推行的新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对中央企业在现有考核制度下如何提升经济增加值提出建议。同时,以中轻集团对所属企业经济增加值考核的执行情况作为案例,深入分析中央企业目前执行经济增加值考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