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测地距离不变特征的人体姿态估计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tl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体姿态检测,即通过计算机在一幅包含人体的图像中自动地检测出人体,即输出人的整体或者局部肢体的结构参数,如人体轮廓、头部的位置与朝向、人体关节点的位置与部位类别。人体姿态检测,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人体活动分析、智能视频监控及人机交互等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传统的人体姿态检测方法大多基于RGB图像,其缺点主要体现在:(1)RGB数据受光照、阴影、噪声、物体遮挡及环境变化等因素干扰很大,(2)RGB更适合刻画颜色空间的表观特征信息而不适合刻画人体骨架点的运动特征信息。深度图像具有空间颜色无关性,不会遇到光照、阴影、色度、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且易于将前景与背景分开。本文通过分析人体特征点的深度特征和纹理特征,提出了保持测地距离不变性的深度图像特征,并应用于人体姿态检测问题。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  (1)提出了一种保持测地距离不变性的深度特征。该特征以传统的随机深度差采样为基础,将深度差随机采样从平面坐标系转化为特征点相对于人体中心位置的极坐标系,保持了深度特征的测地距离不变特性。  (2)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RGB-D部位模型的人体姿态检测算法。该算法基于可变形部位模型,分别对彩色图像和深度图像提取特征。以方向梯度直方图特征作为可变形部位模型的纹理特征,以测地距离不变的深度特征作为可变形部位模型的深度特征,通过对纹理特征和深度特征进行拼接和融合,得到RGB-D混合特征,并利用线性分类器进行了面向RGB-D数据的人体姿态估计。在SMMC深度数据库上,以及包含彩色图像和深度图像的虚拟人体数据库上进行实验,均获得了较好的人体骨架点定位结果。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系统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信息社会对各种安全机制和服务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与之相伴,信息安全尤其是密码学领域也正经历快速的发展,各种安全标准和基础设施正在广
在个人计算机普及的今天,个人计算机成为人们处理个人信息的主要工具。随着个人计算机中硬盘容量越来越大,如何有效地检索个人计算机中的信息成为我们面临的挑战。本文针对桌面
AM广播从19世纪初开始第一次实验性广播一直沿用至今,它包括了30Mhz以下长波(LF)、中波(MF)和短波(HF)三个频段,覆盖范围广,接收机十分廉价,应用十分广泛。但是随着无线通讯技术
随着宽带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在Internet上提供实时视频服务成为可能。然而,当前的Internet网络以尽力而为(Best-effort)的方式提供数据传输,带宽波动、延迟抖动和丢包等现
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不断细化及芯片频率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跟时延相关的故障涌现出来。单纯的固定型故障(stuck-at)测试已经不足以保证芯片的可靠性和质量,用专用的时延
现代编译器使用大量的优化来改善程序的性能,而某个特定的优化效果则主要依赖于对程序的静态分析,而这通常都是基于硬件架构的机器模型进行的,但是,当前处理器的硬件架构越来越复
随着技术和工艺的发展,处理器和存储系统的性能不匹配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阻碍计算系统性能发挥的瓶颈。为了弥补二者问的性能差距,现代芯片中普遍引入了Cache,以期缓解这一问题
多媒体凭借信息量大的优势,在互联网上获得广泛的应用。突发性的大数据量传输和多种业务不加区分地竞争网络资源容易导致Internet拥塞。由此网络服务质量QoS成为研究热点和下
随着集成电路工艺特征尺寸不断缩小,芯片内部速度不断增加,时延缺陷(即影响电路定时行为但不改变电路在静态条件下的逻辑操作的缺陷)成为人们的广泛关注的问题。传统的测试方法
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局域网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高密度部署的无线网络便成为了发展的新方向。AP(无线接入点)是工作在由无线频谱所划分出的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