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菜、烟草及紫花苜蓿钒胁迫响应特征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bu365H3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钒(V)是一种重要的过渡金属元素,在现代工业中有着广泛应用。钒是人和动物的必需微量元素,但高浓度钒具有诱变性、致癌性。迄今为止,钒是否为高等植物生长所必需仍无定论,尽管普遍认为低浓度钒有益于植物生长,而高浓度钒对植物生长具有明显毒性效应。近年来,钒资源开采、利用强度加大,使得土壤中钒含量逐渐增多。土壤中日益增多的钒不仅影响植物生长,同时引发环境与健康问题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因此,钒污染土壤修复问题亟待解决。植物修复钒污染土壤以其环保、经济和可持续等优点而备受关注。但目前植物对钒胁迫的响应机制研究不足,已发现的能高效修复钒污染土壤的(超)富集植物数目也较少。因此,探究植物的钒胁迫响应及钒积累、转移特征,对于进一步明确钒的毒性效应及开发钒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究了钒对生菜、烟草、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随后幼苗生长的影响,(水培、土培模式下)钒对三种植物生长的影响,生菜、烟草、紫花苜蓿钒积累、转移特征及紫花苜蓿幼苗对钒胁迫响应的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特征,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高浓度钒对种子萌发、种皮结构、元素含量及化学态均有影响。钒浓度为2.0~10.0 mg L–1时生菜发芽率显著低于对照,但50.0 mg L–1V处理时生菜发芽率较对照无显著降低。烟草和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仅在50.0 mg L–1V时显著降低。钒(除50.0 mg L–1V外)对发芽后三种植物幼苗的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且各钒浓度处理下植物的存活率较高(>80%)。紫花苜蓿种皮颜色随钒浓度的增加而加深,同时50.0 mg L–1V相较对照显著改变了紫花苜蓿种皮结构、元素(C、N、O)含量及其化学态。(2)水培条件下,整体上生菜、烟草、紫花苜蓿钒耐性大小为紫花苜蓿>烟草>生菜。0.1 mg L-1V对三种植物生长无显著影响,植物各组织钒浓度均为根>茎>叶。三种植物钒转移系数(TF)均随营养液中钒浓度的增加先降低后有所升高。钒浓度≥0.5 mg L-1时生菜生长显著受抑制。整体上,钒浓度≥2.0 mg L-1时烟草生长显著受抑制,但烟草可通过激活其酶和非酶抗氧化物保护机制缓解钒诱导产生的氧化胁迫。另外,烟草钒转移能力较弱(TF<<1)。高浓度钒(≥4.0mg L-1)显著抑制了紫花苜蓿的生长,植物叶绿体色素含量及光合气体参数较对照显著降低,同时叶片细胞膜透性显著增大。三种植物地上部钒提取量均在4.0mg L–1V时达最大。综合转录组学与代谢组学分析表明,0.1 mg L-1V(B组)和0.5 mg L-1V(C组)处理相较对照(A组)显著改变了紫花苜蓿叶片中一些重要的转录本和代谢物,且这种改变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代谢物棉子糖的显著增加是紫花苜蓿在钒胁迫下的一种调控响应机制。B_vs_A、C_vs_A、C_vs_B比较组中检测到显著上调和下调差异基因数目分别为21和23、27和33、24和43。0.1和0.5 mg L-1V处理后,B_vs_A、C_vs_A、C_vs_B比较组叶片中显著上调和下调的代谢物数目分别为17和15、43和20、24和16。C_vs_A中存在3条显著富集的KEGG通路,即α-亚麻酸代谢、类黄酮合成和类苯基丙烷生物合成,并且一些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显著改变的代谢物参与其中。0.1 mg L-1V处理时,紫花苜蓿叶片中仅发生单一代谢物或转录本的改变,而0.5 mg L-1V处理后,紫花苜蓿通过对一些重要KEGG通路中的基因和代谢物协同调控以应对钒暴露。(3)土培条件下,外源钒添加量≥150 mg kg-1时生菜、烟草、紫花苜蓿生长显著受抑制。外源钒添加量为900 mg kg-1时,植物均于试验结束前全部死亡。三种植物转移根部钒至其地上部的能力(TF)均随外源钒浓度的增加先降低后有所升高。生菜和烟草钒富集能力(BF)均随外源钒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紫花苜蓿钒富集能力(BF)随外源钒浓度的增加先增加后有所降低。种植生菜、烟草、紫花苜蓿后,根际土壤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最丰富的两种细菌群落。矿区污染土壤中钒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因此三种植物体内的钒浓度相对较低。由于矿区污染土壤养分较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三种植物的生长。与水培结果一致,土培条件下三种植物对外源钒的耐受能力大小同样为生菜<烟草<紫花苜蓿;在矿区污染土壤中,紫花苜蓿地上部组织钒浓度(叶、茎平均钒浓度分别为2.5和9.9 mg kg-1)高于烟草地上部组织钒浓度(叶、茎平均钒浓度分别为1.3和3.0 mg kg-1)和生菜地上部钒浓度(生菜叶片平均钒浓度为1.6 mg kg-1)。即紫花苜蓿不仅对钒胁迫的耐性最强,而且植物地上部钒浓度也最大,故其修复钒污染土壤的潜能最大,烟草具有一定的原位固定土壤钒污染物的潜能,生菜长势较弱,去除土壤中钒污染物的能力最差。
其他文献
纳米材料的发展为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纳米材料独特的微结构和奇特性能为其在光电催化,检测与环境,新能源,能量储存于运输以及纳米医学等不同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不同维度的纳米材料各具优势,比如:体积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表面效应,介电限域效应以及量子尺寸效应等,将不同材料的不同特性与目标效应相结合已成为拓展纳米材料种类与应用的主要策略。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峻,对土壤、水体和
学位
学位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通常认为影视观看是通过提供娱乐和减少认知努力而满足受众的需要。据此,本研究从认知传播视域出发,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受众的认知和娱乐需求与相对特殊的纪录片观看行为的关系。相关分析显示,认知需求、对纪录片逻辑功能的评价、对娱乐效用的态度与纪录片观看量呈显著正相关;娱乐需求、对纪录片情感功能的评价与观看量相关性不显著。回归分析显示,认知需求和对纪录片逻辑功能评价对纪录片观看量具有正向预
粮食作物粮饲兼用不仅可以缓解畜牧业中普遍存在的冬春季饲草短缺问题,而且还能保障口粮的生产和供应,整合作物-家畜系统,从而实现单位土地面积综合效益的提升。冬小麦已经在全世界多地被证明具有粮饲兼用的巨大潜力,黄土高原地区粮饲兼用冬小麦生产力形成机制的研究,对改进粮饲兼用生产实践、开发新的优质饲草资源、保障区域粮食和饲草料安全供应、促进农业和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大田试验于201
灌丛化是过去150年草原最明显的变化之一。青藏高原拥有世界最大的连片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高寒草甸对牦牛生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草原灌丛化对家畜生产力的影响鲜有报道。为此,我们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根据灌丛盖度设置四个灌丛化水平的样地(对照,无灌丛;低灌丛化,5.4%灌丛盖度;中度灌丛化,11.3%灌丛盖度;高灌丛化,20.1%灌丛盖度),在牧草主要生育期开展牦牛放牧试验。通过测定草原的产草量
重金属进入土壤后,可与土壤介质发生吸附/解吸、沉淀/溶解、氧化/还原、生物矿化等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这些复杂的反应控制着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和归趋,因此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微观界面过程一直是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对重金属污染的评价和治理具有科学指导意义。黏土矿物和真菌生物广泛存在于土壤环境,可对土壤重金属的环境化学行为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真菌生物对重金属在黏土矿物-水界面富集行为的调
绿色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等)驱动的电催化水分解制氢体系是最有前景的一种开发氢能的方式,但目前电催化水分解制氢面临着成本高、制氢效率较低等问题。因此,开发廉价高效的析氢反应(HER)和析氧反应(OER)电催化剂对于打破瓶颈、实现水分解制氢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至关重要。基于此,本论文主要以铁钴镍基硒化物、氧化物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简便的方法设计并构筑了一系列形态各异的微/纳米结构,然后将合成的这些材料
胶体对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迁移有重要影响。因生物炭的大量应用和环境中黑炭类物质的广泛存在,环境中生物炭胶体存在的广度和数量都非常可观。近年来,生物炭胶体自身的运移行为已经逐步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生物炭具有强吸附能力,可能成为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的载体,从而造成环境污染扩散。然而,对于生物炭胶体如何影响放射性污染物的迁移行为,目前尚未得到研究。因此,研究生物炭胶体存在下典型放射性核素的运移行为具有重要
本研究以禾本科烈性毒草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为研究对象,利用最大熵模型预测其潜在地理分布;通过4年温室和大田试验,探究杀菌剂对醉马草带菌率、生物碱含量、幼苗生长、营养品质及生境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期为醉马草无害化利用及其生态功能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未来气候情景下醉马草的分布均呈现扩张趋势。最冷季平均降雨量和最冷季平均温是影响醉马草分布的主要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