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真菌入侵蚧虫过程中胞外酶变化和血淋巴的免疫机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t19900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蚧虫属于昆虫纲(1nsecta),半翅目(Hemiptera),蚧总科(Coccoidea),全世界已记录49科7500余种,我国有16科830余种,是许多农林、果树和花卉的重要害虫。目前化学杀虫剂是防治蚧虫的主要手段,但蚧虫体表的保护性蜡壳给化学防治带来极大困难,应用昆虫病原真菌进行生物防治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已有对蚧虫病原真菌和病理学的相关报道,但病原真菌和蚧虫相互作用以及蚧虫对病原真菌的免疫研究还很少。  本研究分为三部分:  1.选择4株昆虫病原真菌——蜡蚧霉Lecanicillium lecanii菌株V3.4505和菌株V3.4504,噬菌蚧霉 Lecanicillium fungicola菌株 HEB02和镰刀菌 Fusarium incarnatum-equiseti菌株HEB01侵染两种蚧虫——日本龟蜡蚧Ceroplastes japonicus Green和苹果球蚧Rhodococcus sariuoni Borchsenius。以这两种蚧虫的表皮为唯一碳源培养真菌,测定了入侵体壁过程中菌株的脂肪酶、类枯草杆菌蛋白酶(Pr1酶)、几丁质酶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酶(NAG酶)的活性变化,分析了四种酶在降解蚧虫体壁过程中的作用;并结合4个株菌感染两种蚧虫8d后的累积死亡率,评价菌株对蚧虫的毒力。  2.采用相差、荧光及透射电镜显微技术,研究了日本龟蜡蚧雌成虫血细胞的种类及其比例,以及蜡蚧霉Lecanicillium lecanii菌株V3.4505感染蚧虫后的细胞免疫反应。  3.采用细胞化学标记技术,应用透射电镜对蚧虫血淋巴中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酚氧化酶(PO)进行了化学定位,比较了染菌前后两种保护酶在血淋巴中的含量和分布变化情况。  结果如下:  1.四株真菌降解蚧虫体壁过程中四种胞外酶的作用  将上述四个菌株制备成浓度为1×108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以两种蚧虫的表皮为底物培养上述四种真菌,培养过程中1-8d的脂肪酶、Pr1酶、几丁质酶和NAG酶的活性变化测定结果显示:  4株病原菌在降解两种蚧虫的体壁过程中,4种胞外酶的活性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脂肪酶的活性高峰出现得最早,在培养2d后就达到最大值,这是由于蜡层位于体壁最上层。各菌株脂肪酶的活性在日本龟蜡蚧上明显高于苹果球蚧,这是由于日本龟蜡蚧体表的蜡壳明显厚于苹果球蚧。菌株的Pr1酶活性高峰出现在3-4d,而几丁质酶和NAG酶的活性高峰分别出现在6 d和4-5d,酶活高峰与它们在蚧虫体壁中蛋白质和几丁质的排列层次相一致。4个菌株相比较, V3.4505菌株对日本龟蜡蚧和苹果球蚧的致死率均为最高,分别是73%和81%,且与HEB02菌株和HEB01菌株的差异显著。4个菌株的Pr1酶活性平均值与它们对日本龟蜡蚧和苹果球蚧感染8d后的累计死亡率之间呈显著的线性相关,线性方程分别为:y=0.082x+5.822(R2=0.823)和y=0.119x+14.75(R2=0.764);4个菌株的几丁质酶活性平均值与两种蚧虫累计死亡率之间的线性方程分别为:y=0.148x+15.89(R2=0.645)和y=0.095x+10.46(R2=0.762)。说明病原真菌的Pr1酶和几丁质酶在降解蚧虫的体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作为病原真菌的毒力指标。  2.日本龟蜡蚧的血细胞及受蜡蚧霉感染的细胞免疫  为研究日本龟蜡蚧雌成虫血淋巴的免疫,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对日本龟蜡蚧的血细胞进行了形态观察和数量统计,发现血淋巴中有4种类型的血细胞,包括原血细胞占24.6%,浆细胞占36.6%,粒细胞占13.2%,类绛色细胞占25.6%。  将Lecanicillium lecanii菌株V3.4505制备成浓度为1×108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喷洒到日本龟蜡蚧表面。染菌后第2天观察到日本龟蜡蚧表面开始出现稀薄菌丝,到5d时虫体发黑死亡。取感染2-5d后的蚧虫血淋巴在相差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3d时血细胞与真菌间的相互作用最强,在相差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下可明显观察到浆细胞对孢子的粘连和吞噬作用,并且在荧光显微镜下看到类绛色细胞吞噬孢子的行为;取感染3d后的日本龟蜡蚧血细胞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可看到血细胞内部的超微结构的变化,包括细胞内部空泡化,双层核膜分离,细胞器结构变形等现象。感染真菌前后,日本龟蜡蚧血淋巴中的血细胞类型没有发生变化,但感染后各血细胞比例发生了变化,其中原血细胞的数量下降了13.7%,但浆细胞、粒细胞和类绛色细胞数量分别上升了6.3%,1.8%和5.6%,说明浆细胞和类绛色细胞可能在蚧虫的免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日本龟蜡蚧血淋巴中酚氧化酶(PO)和过氧化物酶(POD)的细胞化学定位  经过多巴与血淋巴中酚氧化酶的特异性反应,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真菌感染的日本龟蜡蚧血细胞内部有很多强阳性的酚氧化酶颗粒,而在真菌内部并未发现。经过二氨基联苯胺(DAB)作用标记,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受损血细胞内部和真菌孢子内部都有强阳性的过氧化物酶颗粒。与未染菌的相比,染菌后的血细胞中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颗粒在数量及强度上均较高,说明日本龟蜡蚧血淋巴中的 PO和POD可帮助机体抵抗外来病原菌的入侵。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英语是国际语言中社交最广泛的语言之一,也是中国学生从小就学习的一门语言.《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能力是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综合灵活应用.所以,教师为了在英语教学
随着对多氯联苯(PCBs)生物降解过程中代谢动力学和代谢机理的研究日趋成熟,人们对多氯联苯代谢菌的研究逐渐转移到了基因组和转录组水平上,基因组和转录组研究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揭示特定生物学过程的分子机理,还能直观监测整个细胞代谢特征,进而获得联苯/PCBs胁迫下,微生物相关细胞生理调节反应和联苯通路可能存在的辅助机制信息。为了研究不同碳源培养条件下,特别是联苯条件下红球菌的细胞转录应答,挖掘与多氯联苯
本文主要对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菌株Hs25a和Hs27a进行紫外诱变(15w,40cm)处理后,取样涂平板分组置于25℃、28℃、31℃、34℃、37℃和40℃等6个梯度温度下培养,获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摘要:高效课堂的提出,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和开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果没有可以操作的教学模式,再好的思想、理论都无法实现,基于这个立场,教师应该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与推广看成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良好契机。  关键词:高效课堂;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8-0041  一、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我
为了进一步探明镉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woodiana)外套膜、鳃和肝脏的氧化损伤作用,本学位论文根据背角无齿蚌96h镉的半致死浓度,设置了5个染毒组(4.22,8.43,16.86
摘要:本文结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探讨了有效提问的策略及应注意的问题,以期使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关键词: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8-0036  提问是初中英语教师使用最广泛的课堂教学手段,课堂提问效果的质量,往往成为衡量师生互动成功与否的看点。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带入一个
摘要:本文从农村初中实际出发,具体分析了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模式化误区教学,并结合一些课堂实例,以2011版九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探索有效的活动设计,且基于生本理念,提出了以學生生命发展为目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富有生机的课堂活动,走出模式误区,提升课堂实效。  关键词:模式化;英语课堂;活动设计;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
角倍是角倍蚜寄生在漆树科盐肤木属植物上所形成的虫瘿,它是五倍子的一种。五倍子因其丰富的单宁含量,广泛应用于医药、化轻工和食品等领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中角倍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