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为IVF-ET患者的诊治及预防提供有效临床依据;探讨患者行IVF-ET治疗后中医证型的转变情况及其原因;探讨不同中医证型的IVF-ET患者与其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择2011年6月一2011年12月在广州军区总医院辅助生育中心行新鲜标准长方案降调节超促排卵方案IVF-ET治疗的患者(613例),记录其年龄、病程、不孕因素等资料,按照各年龄段分为五组,第一组年龄为20-25岁(57例),第二组年龄为26-30岁(186例),第三组年龄为31-35岁(184例),第四组年龄为36-40岁(148例),第五组年龄为41-45岁(38例)。患者行IVF-ET治疗前(曲普瑞林gonadotropin releasing-hormone agonist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之前),分别对其进行中医辩证分型,统计各证型构成比;患者行IVF-ET治疗后(HCG日),对其再次进行中医辩证分型,总结证型转变情况;记录纳入研究患者的IVF-ET临床结局。结果:行IVF-ET所有患者中,中医辩证分型以肾虚型为主(59.38%),其次以肝郁型(18.13%)为主;IVF-ET治疗后,93例(15.2%)患者证型发生转变,其中实证(肝郁、痰湿、血瘀型)向虚证(肾虚、脾虚型)转变者77例,虚证向实证转变者16例,各证型转变率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比较IVF-ET患者临床妊娠率,肾虚型患者临床妊娠率明显低于其余证型者,虚证者临床妊娠率(32.5%)低于实证者(50.0%),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比较,第二、第三、第四组肾虚型患者临床妊娠率明显低于其余证型者,其中第二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组患者中虚证者临床妊娠率均低于实证者,其中第二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不孕症中医证型存在明显的集中趋势,中医辨证分型以肾虚型为主,其次以肝郁型为主,与中医传统的“肾为经水之源,肾主生殖孕育”、“肝为女子先天”的认识相吻合;IVF-ET治疗可能使部分患者中医证型发生转变,主要从实证转变为虚证,少数患者从虚证向实证转变;行IVF-ET患者临床妊娠率存在着以下趋势:肾虚型临床妊娠率低于其余各证型,虚证患者临床妊娠率低于实证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