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jinsongdua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课程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教材建设也一直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我国有着历久弥新的教育发展史,也有着独具匠心的教材建设史。中国古代学校教材是新时代教材改革与创新不可替代的文化源流,遗憾的是,虽然已有部分学者开展了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的研究,但对明清时期学校教材(以下简称‘明清教材’)缺乏专门的探讨,有待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明清教材在宋元教材体系的基础上予以改版,并新编了一批经典教材,是中国古代学校教材集大成者,倾注了明清统治者与精英知识分子的教育理想,折射出了中国近五百年的教育发展轨迹,是明清历史时期教育生态的高度总结和生动反映,深度隐含着关于中国教育的永恒思考。根据教材研究的特点,本研究采取了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梳理明清教材体系的基础上,直接面向一本本教材的文本,用多元的视角考察分析了明清教材的发展背景、影响因素、知识体系、文本特征与实践价值,共分成七个章节予以论述。在本研究中,第一章阐述了明清教材研究的意义,整理了明清教材专门研究、当代教材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以及与本研究有关的其他文献,并确定了研究思路:在收集与整理明清教材史料的基础上,从社会和文化视角分析其嬗变与发展,从知识视角梳理其知识类型与框架,从教育价值视角分析其文本特征,从实践视角归纳与总结对当代教材建设的启示,各阶段研究层层递进,朝向现实的借鉴价值归拢。第二章解析了明清教材体系的嬗变与发展。一是明清文化思想的流变与传播。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导致了以理学为宗的教材体系的形成与续接,陆王心学的崛起使教材增加了更多注释之本,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经义之学的民间传播;颜元实学的涌现使明清教材呈现了专科式发展的萌芽,丰富了明清教材的知识体系;二是明清专制的文教政策与八股选材。政教合一不仅使诸多律法类、文体类文本成为官方教材,而且导致部分教材成为科举的附庸,强化了部分教材的功利性和保守性;书院讲学形成了一批具有高度思想性或应用性的著作式教材,书院藏书更是极大丰富了明清教材的版本与存量,并带动了蒙学教材的学科式发展。第三章对明清(公元1368年-1840年)时期官学教材、著名书院教材和蒙学教材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教材的作者、产生背景、主要内容、社会影响等内容进行了介绍,共整理明清教材80余本。第四章对明清教材的知识指向与存量进行了解读,将明清教材的历史与人文、思想与义理、法制与礼仪、诗词与文体、科学与技术等知识进行了分类呈现,并结合具体的文本进行了解读与分析。第五章分析明清教材文本特征,从“存量”、“呈现”、“表达”三个层面解析了明清教材文本的教育性。明清教材文本存量是“丰富”的,是基于生活应用的百科读物,并凭借丰富帮助学习者走向整全的生活、生动的实践及价值意义的生成;明清教材文本是基于百家之言的启蒙与建构,错落有致的内容布局和言之有理的历史论证显现了朴素的说理风格;明清教材文本是基于诗词歌赋的文化隐喻,韵律与诗词、典故与神话能给予学习者广泛的想象与思考空间。第六章是在分析明清教材文本的教育性的基础上,揭示了理想教材的文本模型。理想的教材文本作为本土文化的基因应是“活性”的知识,具有知识体系、表达呈现、接收逻辑三个基因链;教材文本作为知识的载体应实现价值超越,作为客体与他者的关系价值是教材文本的功能指向。教学生态是教材价值超越的藩篱,个体的认知建构是如何实现价值超越的心理逻辑;教材文本要来源于本土文化,并作为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予以表达和呈现,“文以载道”作为中国文化的表达模式应予以回归,“由博返约”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有益经验应予以推广,教材文本以“厚”为导向是“最经济”的教材本土化原理。作为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的典型代表,明清教材警示了部分当代教材文本的粗放性与空乏性、文本表达的抽象性与直接性、文本选材对中国文化的疏离性与固化性。在第七章结论部分,全面总结分析了明清教材的成就与局限。明清教材是在明清时代产生和流传的,其被浸润的封建糟粕应予以批判和摈弃;明清教材属于明清时代,不能施以“拿来主义”,要予以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总之,未来教育的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的关系都在发生革命性变化,未来的教材也正面临新一轮的改革创新与发展诉求,明清教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永恒瑰宝,为新时代教材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创新视角和文化关照,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在复杂工艺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物理化学交替渗透,难以实现机理建模的现象;同时存在如分布参数、非线性、自由度难确定的复杂特性;还存在其动态演化轨迹遵循统计规律这样的相同
苏轼在送《张琥》一文中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意在劝诫大家只有广见博识,才能择其精要者而取之;只有积累丰厚,才能得心应手为我用。积之于厚,发之于薄。而作文往往是学
一、品德美    品德美即心灵美,也可称之为精神境界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任务是教书育人,尤其是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年龄低思想单纯的少年儿童。如今的少年儿童富于模仿,俗话说:“跟什么人,学什么人,做什么人。”要想更好地把这些少年儿童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教育者首先必须具备内心世界美,也就是教育者先要为人师表。为了更好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对于每一个中小学教师来说,自我
<正> 25例病人均本院住院病人,其中男10人,女15人,年龄最大78岁,最小59岁,平均70.3岁,多菌型19例,少菌型6例。病程最长46年,最短33年,平均40.9年。25例(眼)白内障病人经超声
一、朴实——数学课应该遵循的原则    我认为,课堂真正的精彩体现在朴实无华之中。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堂好课并不在于他用了多么华丽的课件,多么复杂的环节,有时朴实无华的课,恰到好处的引导,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课才更精彩,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返璞归真。这次到北京听课,对这一点感触也更加深刻。  这些特级教师的课亲切自然,总会在听课者的不知不觉中结束,每次说下课时,孩子们都是恋恋不舍地离
该文对持续两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元麻柳刺绣的田野调查成果展开研究。广元麻柳刺绣具有川北地域文化的朴实、清新之美,刺绣图案在世代民间绣女手把手的传承中形成了
兼语句是现代汉语语法系统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句式,也是使用高频句式之一,更是汉语作为二语教学重难点之一。汉语学习者在兼语句习得方面偏误频出,习得情况不甚理想,但学界对兼语句二语教与学的研究涉及较少。本文从兼语句二语习得和兼语句二语教学两方面入手,采用偏误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课堂实践法展开研究,分析学习者的兼语句习得情况与教师的兼语句二语教学现状。我们发现,学习者的兼语句偏误类型主要可分为六大类,偏误率
目的 研究早期床旁吞咽功能筛查及康复护理对帕金森病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收集帕金森病患者26例,通过GUSS吞咽筛查量表评估患者吞咽功能,结合结果给予康复护理。结
近年来突发疫情时有发生,因出现急,需要我们在短时间内明确病原微生物;因责任重,事关人们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需要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消除危害,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目的探究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中糖尿病并发症模拟体验教育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培训的糖尿病专科护士6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教学方式将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