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ibi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众文化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对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大众文化中体现出来的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本文试图分析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两种不同意识形态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交叉互动关系,并对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进行全面的剖析,倡导一种适度健康的消费主义。全文共五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通过分析大众文化与几种文化的关系,对大众文化作一界定,并指出本文的理论任务、分析框架和基本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变奏曲。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海外大众文化的引进和模仿、中国本土大众文化的初步形成、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这三个阶段。通过大众文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分析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文化意义、市场意义和意识形态性意义。 第三部分:社会转型时期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性分析。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大众文化的迅猛发展,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迅速渗透到大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并存的局面。社会转型时期利益的分化导致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与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冲突;文化判断标准的失范,使得大众文化在生产、流通与消费各个领域,程度不同地均表现出“文化失范”的态势;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催生了大众文化在功能、结构、运行模式和自我意识的现代化转型;文化生产规律的改变,为大众文化产品、及其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传媒的控制,使得消费主义这种意识插上了传媒的翅膀,对大众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种文化及其消费主义的影响,对大众产生了相互对立的张力:消费既可以提升大众的生活质量又可以践踏大众的生活;世俗的生活既是美好的又是丑恶的;大众在提倡个性的大众文化中实现了自我,又失去了真我。 第四部分:社会转型时期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建设。在意识层面上,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要与时俱进,与适度的健康的消费主义协调发展;在文化层面上,要正确发挥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作用;在载体层面上,要健康发展大众文化产业。 第五部分:结束语。大众文化从发生、发展到变化的种种现象表明作为现代性的一个结果,它是具有两面性的,对大众是福,抑或是祸,以及从中折射出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其他文献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土地的归属和利用对于一国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确立和运行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在我国,农村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数学教育是在数学交往中促使个体全面发展的一种特殊活动;数学教育评价则是保障数学教学顺利展开,促使个体和谐发展的一种特殊评价活动。审视现存数
《左传》一书具有经学、史学和文学三种质素,其中经学质素在作品中居于核心地位。本文试图从《左传》的经学性质出发,研究左丘明的主观倾向与《左传》文学质素与的关系。论文共
本论文的写作遵循了这样的逻辑思路:从阐述问题开始,接着叙述前人对本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然后是作者本人的探索,在此基础上,是作者的自我建构以及对自我建构的证明,最后是研究结
本文介绍了比利时放射性废物管理的体系、目前开展的主要工作等
本文介绍 90年代以来美国、德国、韩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家核电站放射性流出物的排放情况 ,以反映其在放射性废物最少化方面取得的进展。
壮族长久以来由于受稻作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壮族人独特的心物感受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及复杂而多样的民族审美文化心理。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壮族以和谐为
通过对近几年南鄱阳坳陷油气勘探取得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认为该盆地形成和构造演化是在燕山期古构造格局的限制下,受控于赣江断裂带的活动,以走滑-伸展为主要特征.
针对社会现代分析检测技术人才需求以及分析检测技术课程教学的特点,对如何在化工分析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中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了探讨。行为导向教学法不仅具有激励学生内
本文从宗教信仰与慈善事业的文化考量、慈善事业相关各方的理性思辩、把慈善事业提升到更高的境界三个方面阐述慈善事业与宗教的文化渊源思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