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群体情绪传播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 : 30次 | 上传用户:qg2009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矛盾日渐突出,群体性事件备受社会关注,引发了大量相关研究,重点集中于群体规模、信息传播与反馈、事件环境产生机制等因素,也有研究涉及情绪的作用,但并未对个体情绪在群体性事件中如何传播并转化为广泛的群体性情绪的规律予以探索。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情绪的行为外化表征,后者是前者的内在驱力,且前者的动力来源是消极群体情绪的滋长与扩散。因此,针对群体情绪的产生和扩散机制,尝试建立群体情绪传播与扩散模型,对完善相关理论模型的建立以及预防与处置社会群体性事件都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共8项研究,通过计算机仿真与心理学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对群体情绪传播以及群体内情绪强度变化的动力学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本研究第一部分共完成了如下4项研究:首先对群体情绪传播的动力学规律进行了探索。通过建立“群体情绪传播模型”,对群体情绪传播过程中,三类群体成员:传播者、不传播者以及未被传播者的人数比重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行了描述(以下简称“群体情绪传播的规律”)。该模型在继承已有传播模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密集程度以及群体成员间关系亲疏远近程度。此外,在模型中充分引入心理因素,弥补了以往模型缺乏人的因素,以至过于简单机械,导致生态效度较低的不足,并为本文后续研究深层次地揭示心理因素在群体情绪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接着,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群体情绪传播的过程与途径进行了探索与验证。随后,通过计算机仿真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群体情绪传播模型的生态效度进行了验证,以探明该模型能否较好地刻画真实情境中群体情绪传播的规律。最后,采用路径分析与方差分析等统计技术探索了群体情绪诱发事件因素与群体心理因素对群体情绪传播中传播者与不传播者人数比重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特征(以下简称“群体情绪传播的动力学特征”)的影响。该动力学特征包括:人数比重的峰值、峰值出现时间与终值。此外,本研究的第二部分共完成了另外4项研究:首先定义了群体情绪传播过程中,整个群体所表现出的情绪强度的一个心理量——“群体内情绪强度”。并通过建立“群体内情绪强度事件动力学模型”描述了群体情绪传播中,整个群体所表现出的群体情绪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规律。接着,采用与第一部分类似的计算机仿真与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该模型的生态效度进行了验证,以探明该模型所刻画的上述规律是否与真实情景相符合。最后,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并借鉴第一部分研究中的相关结论对影响群体内情绪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规律的群体心理因素以及情绪诱发事件因素进行了探讨。本研究采用数学建模、计算机模拟仿真以及心理学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了研究的生态效度:一方面,采用建模与仿真的方法可以从宏观的群体层面揭示群体情绪传播以及群体内情绪强度变化的动力学规律,弥补已有心理学相关研究中研究中只能基于微观个体视角研究群体情绪传播的局限性;另一方面,采用心理学实证研究的方法又可以对已有的建模研究缺乏实证检验的不足给予有益的补充。本研究发现:(1)通过社会网络关系分析法,本研究提出了群体情绪传播的一条路径,即群体情绪在具有相互亲密与信任关系的群体成员间得以传播,且群体成员间的亲密与信任关系越强则群体情绪在相互间传播的可能性越高。(2)本研究将情绪社会分享与情绪感染相结合,提出了群体情绪传播过程的“情绪社会分享→情绪感染→情绪再次分享”模型,并通过实证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群体情绪传播是在群体成员间通过上述三个连续过程不断实现的。(3)成员间群体情绪分享与二次分享的意愿、成员受群体情绪感染的程度以及群体成员间的关系密集程度与权重大小可以较准确地刻画出群体情绪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传播者以及未被传播者的人数比重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传播者人数比重随时间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不传播者人数比重随时间呈递增且增速减慢的变化趋势;未被传播者人数比重随时间递减。(4)群体成员达到特定情绪强度所需的群体认同感水平结合群体情绪传播中传播者与不传播者人数比重,可以较准确地刻画出整个群体所表现出的情绪强度——群体内情绪强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群体内情绪强度随时间呈现先增加后递减的变化趋势。(5)情绪诱发事件的效价与群体的内外属性,群体认同感,亲密度与信任度以及引起关注与互动的动机、获得支持与重评的动机、满足归属感的动机影响着群体情绪的传播以及群体内情绪强度的动力学特征。由内群体积极事件与外群体消极事件诱发的群体情绪较之内群体消极事件与外群体积极事件所诱发的群体情绪,其传播的速度更快,波及的范围更广,且达到特定群体内情绪强度的速度更快且最终强度更大。亲密度与信任度、引起关注与互动与获得支持与重评的动机越高时,群体情绪传播的更快,波及的范围越广,达到特定群体内情绪强度的速度越快而且最终强度越大。最后,在内群体积极事件诱发的情绪条件下,群体认同感以及满足归属感的动机越高则群体情绪传播的越快,波及的范围越广,群体达到特定群体内情绪强度的速度越快而且最终强度越大;在内群体积极事件诱发的情绪条件下,群体认同感以及满足归属感的动机越高则群体情绪传播的越慢,波及的范围越小,群体达到特定群体内情绪强度的速度越快而且最终强度越大。(6)在群体情绪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人数比重与群体内情绪强度大小都随着时间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发展趋势,但研究发现,在同一群体中,上述二者峰值出现的时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群体内情绪强度的分支出现时间较之传播者人数比重的峰值出现时间滞后了。也就是说,群体情绪即使不再传播,但整个群体内的情绪强度并没有同步下降,而是可能仍然处在峰值附近,此时若对群体性事件或群体情绪处置不力或放松警惕极有可能出现群体情绪“死灰复燃”的状况。综上,本研究通过建立两个群体情绪动力学模型,并对这两个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二者可以对群体情绪传播过程中,传播与不传播者的人数比重以及群体内情绪强度变化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较为准确地描述。此外,基于上述模型,本研究考察了影响模型的传播动力学特征的因素,并进一步明确了影响的方向。本研究的结果必将一方面为群体性事件特别是突发性群体性事件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对群体性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进行精确预测;另一方面为有效控制和预防群体性事件中群体情绪的产生和扩散提供重要数据参考,为政府部门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行之有效的策略支持。
其他文献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新业态,是深化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改善贫困乡村贫困状况的有效途径。呼和浩特市农业形式多
图像恢复和图像质量评价是图像处理领域研究的基本问题。图像恢复的关键在于对图像数据所服从的规律的先验假定,而图像质量评价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模拟人对图像的主观感知过程。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可以进行无创性的大脑扫描成像,已经在认知神经科学等综合性科学研究领域
贾正传,南京大学文学博士,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翻译研究所所长,山东省国外语言学学会常务理事兼翻译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员,中国翻译协会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向前发展,证券行业也随之兴旺起来。证券经纪业务是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主导业务,证券经纪业务风险管理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高的重视。经纪业务作
本文对王安忆的长篇小说<桃之夭夭>进行了分析欣赏,并且浅谈自己见解.
本文以中国社会转型与分化为历史背景 ,运用社会失范理论 ,较为全面地描述与分析了中国社会失范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心理层面的种种表现及基本特征 ;从社会宏观层
鸦片战争前 ,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虽然缓慢 ,但有扩大的趋势。鸦片战争后 ,农产品贸易进一步扩大 ,使得商品经济及其市场不断扩大。诸多因素合力使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但其解体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PPAR)是核受体家族的一部分。有三个不同的PPAR,包括α,β,γ。PPARα是脂肪酸氧化酶基因的主要转
牧区义务教育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缩小民族之间差距的基础和保障,同时发展牧区义务教育也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对牧区义务教育的重视,颁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