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失恐惧还是社交回避?同伴排斥对粤澳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影响

来源 :广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ang1990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媒体给人类交流互动带来了极大地便利,但同时也会导致不健康地过度依赖社交媒体,从而导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地发生。以往研究证实,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自我评价、睡眠质量、学业成绩和生活满意度等方面产生消极影响,可见,揭示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发生机制及干预策略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同伴排斥作为一种负性同伴经历,是指个体由于被想要加入的群体排斥或拒绝导致归属需要和关系需要无法得到满足,是加剧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重要风险因素。文献回顾发现,同伴排斥可能会导致担忧错过社交信息或机会(即错失恐惧)这一趋近路径影响社交媒体使用,也可能促使青少年回避现实社交情境(即社交回避)这一回避路径发挥作用。因此,本研究尝试构建一个“趋近-回避”的双路径模型来解释同伴排斥对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影响机制,并检验这一影响是否存在粤澳区域的文化差异。鉴于目前国内尚未开发错失恐惧测评工具,因此研究一修订Przybylski(2013)开发的错失恐惧量表,并进行中国本土化的信效度检验。采用回译法翻译了错失恐惧量表,并在穗澳两地共2886名青少年进行调查(样本1=1443名;样本2=1443名;样本3=154名)。利用样本1和样本2进行项目分析和信效度分析、样本1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样本2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样本3进行重测信度。结果发现:(1)修订后的错失恐惧量表共有8个条目,包括2个因子:错失新颖信息和错失社交机会;(2)双因子模型的拟合指标良好;(3)总量表和分量表的一致性系数、重测信度良好,且具有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适合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使用。研究二采用同伴排斥量表、修订版错失恐惧量表、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量表对粤澳两地共965名青少年(N广州=749名;N澳门=216名)进行测量。结果发现:(1)同伴排斥越高的青少年出现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水平也越高;(2)中介效应检验证实,在广州青少年中,同伴排斥会显著通过错失恐惧和社交回避两条路径间接影响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而在澳门青少年中,同伴排斥仅通过错失恐惧这一条路径间接影响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3)进一步对粤澳区域进行调节效应分析,错失恐惧在同伴排斥与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间的中介效应不存在粤澳区域差异;但是社交回避在同伴排斥与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间发挥的中介效应仅在广州青少年中成立。因此,同伴排斥会较为稳定的通过错失恐惧这一趋近路径影响粤澳青少年的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而社交回避的中介效应表现出一定的粤澳文化差异,这一发现更有助于理解同伴排斥影响粤澳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的心理机制及文化差异,对学校和家庭从同伴环境的视角预防和干预青少年问题性社交媒体使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繁和简,往往是人们对造型的第一直观印象,这也是对受众会发生直接影响的第一个视觉信息因素,显然对受众视觉体验而言至关重要,人们往往因此在空间上还没接近器物就开始有了好恶和取舍倾向。但这并不意味器物的繁、简只是形式、色泽、质地等细节多与少的问题,它会因为时间、空间、主题内容等不断发生改变,因为繁、简感受同时又是相对发生变化的。所以深入研究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主导下繁与简的结合与变化,利于对家具造型语意的
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离不开对世界格局和全球治理秩序的科学认识与推进重构;离不开中国话语对重塑国际格局、优化全球治理的贡献。回顾历史,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无疑是在这一方面最有世界影响的中国话语之一。文章首先通过回顾历史,分析阐述了“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因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局势,“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经历了孕育、萌芽、雏形,到正式的提出,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进一步的继承与发扬。
怪兽这种神秘又恐惧的生物对人类具有先天性的吸引力,它们从史前岩壁上的模糊形象,历经岁月的冲刷,逐渐在文学作品中露头,人们用文字细致地描述了它们的样貌,这也意味着怪兽有了相对清晰的文本形象;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电视成为大众媒介,怪兽也从文本走向了影视,由文本形象转变为影视形象,经历了由平面形象向立体形象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和其他生物无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人们渴望看到怪兽
儿童功能性躯体化是指经医学检查后,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或经躯体治疗后效果不明显的躯体不适症状,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发生率较高,严重者其学业表现、学校出勤率、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均受到影响。但儿童功能性躯体化具有较大的隐蔽性,不容易被识别,如任其发展,会对儿童身心健康带来长期危害。因此,对儿童功能性躯体化进行深入研究,寻找病理生理学之外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对维护儿童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调查
中小学研学旅行作为社会实践教育的一种新形式,是构建全面培养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新形态。在研学旅行活动推进实施的过程中,由于中小学校对研学旅行活动跨学科实践性课程性质的认识滞后,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不规范,在课程实施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本研究基于体验学习理论,对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提出研学旅行课程有效实施的相关对策。本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两大部分
鲁迅笔下有着大量“坟”意象的书写,表达了鲁迅对个体死亡价值以及自我精神困境的思考。“坟”意象是了解鲁迅文学审美功能的重要关键词,他笔下的“坟”书写承载着启蒙式的精神导师担当。通过对其早期小说《摩罗诗力说》到晚期杂文《女吊》所描述的“坟”图景加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鲁迅核心关注的仍然是个体的精神问题,而“坟”意象书写正是探寻精神归宿问题的一把重要钥匙。首先,鲁迅的“诗力”与创作中有着强烈的隐秘与悲剧气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学习任务群模块设置了“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任务群。两个学习任务群将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与语文专题学习相结合,肩负起传承中国优秀革命传统文化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学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是学生体会革命精神、革命文化与革命人格,感受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激发民族复兴责任感的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建设经历了恢复重建—初步规范—多样化—落实双基—构建“三维目标”—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六个发展阶段。本研究从每个阶段选取6本代表性教科书作为研究样本,从教科书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内容呈现三大方面建构分析模型进行文本分析。本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经济模块”的内容选择在“学术中心”和“生活中心”相互博弈中,由社会本位逐渐转向学生本位;高中思想政
明知是我国刑法中表述故意犯罪主观认识因素的术语,其认定是判断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故意犯罪的关键,对于定罪量刑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明知及其认定对于司法实践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明知的认定不仅在理论上存在分歧,在司法实践中也面临种种难题。对此,通过结合涉及明知认定的指导性案例,分析指导性案例中法官通过哪些证据认定明知,总结出最高司法机关认定明知时的标准。希望最高司法机关明知认定标准可以指导司法实践,
地图作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性。特别是随着大地图时代的到来,地图的功能在不断发展,地图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国际地理教育发展趋势以及我国新课改中对学生地图素养的要求不断提升。心理地图是包含各种地理信息的地图在人脑中形成的表象,它是一种空间思维,也是一种空间现象。通过对学生心理地图的研究,有助于直接发现学生在地图学习和地图表达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间接了解学生在日常是否善于观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