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y3s118x3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找出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为术前拟定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范围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2014年10月31日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甲状腺外科收治的经术后石蜡病理结果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共计1713例,其中男性355例,女性1358例;年龄14岁-77岁,平均年龄43岁,≤45岁者1079例,>45岁者634例;侵及被膜患者389例;多灶癌757例;单灶癌956例,其中位于上极184例、位于中部310例、位于下极452例,位于左叶453例、位于峡部10例、位于右叶493例。所有甲状腺癌患者均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行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599例。将统计出的结果,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分析患者的甲状腺癌灶位置、性别、年龄、肿瘤是否侵犯被膜、肿瘤的大小、癌灶的数目与中央组淋巴结及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中央组淋巴结转移与侧颈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以期找出影响颈部淋巴结的发生转移的因素。结果:1713例甲状腺乳头状患者,中央区及侧颈部转移率分别为:41.4%、52.4%.男性与女性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7.7%、37.1%(P<0.001);侧颈转移率分别为:57.3%、50.7%(P=0.152)。≤45岁与>45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7.5%、31.1%(P<0.001);侧颈转移率分别为:55.6%、45.5%(P=0.021)。肿瘤侵及被膜与未侵及被膜中央区转移率分别为:50.1%、38.8%(P<0.001),侧颈转移率分别为:57.4%、50.1%(P=0.096)。肿瘤D≤1cm与D>1cm中央区转移率分别为:35.6%、66.2%(P<0.001);侧颈转移率分别为:45.1%、63.1%(<0.001)。单灶癌与多灶癌发生中央区转移率分别为:36.1%、48.1%(P<0.001);侧颈转移率分别为:49.4%、54.6%(P=0.209)。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3枚和≥3枚,其侧颈区转移率分别为:36.2%、82.4%(P<0.001),甲状腺乳头状癌(单灶)癌灶位于上、中、下时发生中央区转移率分别为:33.2%、31.9%、40.1%(P=0.048);侧颈转移率分别为:59.4%、49.4%、43.5%(P=0.133)。PTC(单灶)癌灶位于左叶、峡部、右叶,其中央区转移率分别为:33.1%、40.0%、38.7%(P=0.191);PTC(单灶)癌灶位于左叶、右叶,其发生侧颈转移率为46.2%、52.9%(P=0.287)。PTC(单灶)癌灶位于上中部、下极,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2.4%、40.1%(P=0.014);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3.8%、43.5%(P=0.105)结论:1: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初次手术时应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2:男性、低龄、肿瘤侵及被膜、多灶癌是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影响因素;3:癌灶长径的大小与中央区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是影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4:甲状腺癌灶位置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癌灶位于下极更容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5: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3枚时,是发生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可作为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的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近来出租车与专车之争越演越烈,一般认为专车是因为触动了出租车、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既得利益而矛盾频生、冲突不断的。但本文认为政府用发放出租车牌照的方式进行出租车行
<正>慢性结膜炎是临床上常遇到的眼表疾病。几乎人人患过或者持续患有慢性结膜炎。其症状表现多种多样,主要症状有眼部充血、眼痒涩感、刺痛感、异物感、烧灼感、视物模糊、
目的:探讨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SAP并麻痹性肠梗阻患者依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采用新斯的明双侧足三里
目的:观察可植入后房型接触人工晶体矫治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近视度数在-10~22.5D的12例23眼行可植入后房型接触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行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目前非手术治疗法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绝大多数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后症状缓解或消失,而电针配合穴位注射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着重介绍对于“白色污染”物进行回收再利用的途径与国内外的成功实例 ,并提出建议 ;从原料、生产过程与使用性能表明回收再利用才能标本兼治“白色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