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卫·达姆罗什的文学经典观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da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经典论争历来是文学理论界的热门话题,21世纪以来的经济全球化使文学作品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流通,文学经典的建构发生了新的变化。美国比较文学学者大卫·达姆罗什的文学理论立足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重新讨论文学经典问题。达姆罗什的文学经典观是从全球化时代背景出发,对文学经典建构的一个新的审视,他认为当下我们需要的经典是世界文学的经典。在达姆罗什看来,世界文学时代的文学经典应当结合超验性与经验性,兼具体制性和审美性,同时也是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体。文学经典是被建构,被选择的,能够跨越时空,引起集体的共鸣,同时又基于个人经验和民族精神,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达姆罗什认为文学经典不是固定的,凡符合经典属性的作品都有可能成为经典。经典的生成是文学作品熟知化的过程,达姆罗什认为全球化时代文学作品所面对的“世界”更为宽广。在此时代背景下,多语种的翻译和世界范围内的出版是全球化时代文学作品走向世界、扩大流通范围的主要手段;多种方式的推介是作品走向读者的中间环节;全球读者的广泛阅读是促进文学作品熟知化,成为经典的最终步骤。达姆罗什的文学经典观强调经典的体制性与文本性、政治性与艺术性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超验性与世俗性兼备,稳定性与动态性、封闭性与开放性统一,相比之前的经典观来说更为平衡、全面、辩证。达姆罗什从全球化时代背景对文学经典的建构进行新的考量,旨在拓展经典的范围,构建具有世界性的文学经典,对全球化视域下经典的生存问题提供了有效回答。但是翻译以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也给达姆罗什经典理论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
其他文献
汉字是中华民族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利器,认识汉字的特性和发生、发展的规律,选取汉字的某一个侧面从某一个角度加以研究是我辈后学的职责。汉字数量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是汉语的
该文从宾语前置问题的提出谈起,着重探讨了这一特殊语序的主要类型及其在古汉语中的发展演变规律.这样该文就涵盖了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从共时的角度平面地分析了宾语前置
该文在通读《冯至全集》的基础上,抽取《山水》文本及其参照物《伍子胥》、《十四行集》进行精读,然后联系《山水》产生的语境,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纵横比照中,推绎出冯至的另
清初传记文没有得到学术界足够的重视,因此,其成就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本文选择清初十名作家所写的传记文为研究对象,十名作家包括:钱谦益、黄宗羲、侯方域、魏禧、汪琬、朱彝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发展迅速,人们对美的精神需求也越来越高。美的发展要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要,反映当代人的终极关怀和对美的追求。美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的学科,应在扬弃
论文认为无论是修辞的"真"还是"美",它们与逻辑都是和谐统一的,而论文的写作也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修辞的"真"指的是准确表情达意、真实反映世界,这是修辞的基本目标
该文在前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考察了山东方言的入声调,既有共时的描写,又有历时的比较,力求为汉语入声调的演变研究提供一份比较完整的资料.全文共分四章,每章内容摘要如
清代是杜诗学史上集大成的时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并对后世杜诗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该论文从杜诗笺注史、阐释史、接受史、文学批评史以及文化史、美学史等诸多方
全文分六部分对屈大均的诗歌意象作全面论述: 第一部分是对意象的界释。 作为一个完整且具特定审美内涵的概念,意象的形成有其较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周易·系辞》较早述
近年来,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我国每年因农产品中高毒农药残留量超标造成的中毒事件屡屡发生。因此,对食品中农药残留量及时、准确地分析检测事关重大。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