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兴海县满丈岗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y_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满丈岗金矿床位于东昆仑造山带和西秦岭造山带之间,属于秦祁昆成矿域,秦岭成矿省,鄂拉山华力西-印支期(Cu、Pb、Zn、Sn、Au、Ag、W、Bi)成矿带之满丈岗印支期(Au、Ag、Cu、Pb、W、Bi)成矿亚带。上三叠统鄂拉山组(T3e)中部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段(T3e2)是矿区主要的赋矿层位。矿区发育压扭性的北北西-近南北向断层带(F1)和北西向断层带(F2、F3),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沿F1-F2断裂构造带内及两侧或沿火山岩节理产出花岗闪长斑岩脉、花岗斑岩脉、花岗闪长玢岩脉和蚀变闪长玢岩脉等酸性脉岩。其中,F1断裂(带)为控矿断裂,由一系列规模不大,较密集破碎的小断裂组成,地表近南北向断续延展140米,向北和向南均被残坡积物所覆盖,宽度约1-3m。倾向270°-265°,倾角50°-75°。沿断裂带蚀变强,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满丈岗金矿床赋存在该断裂带及两侧。与矿化有关的围岩蚀变主要有绢云母化、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高岭土化,次为绿泥石化、方铅矿化、黄铜矿化、褐铁矿化等,显示了多阶段叠加混合蚀变特征。  满丈岗金矿床矿体形态较简单,总体走向与地层基本一致,近南北向或北北西向展布。矿区累计圈定金矿体30条(编号M1-M30),其中工业矿体18条、低品位矿12条。除M1-M4、M9、M10等6个矿体地表有露头外,其余均为隐伏盲矿体。含矿岩性为石英脉、褐铁矿化晶屑凝灰岩、构造破碎蚀变岩等。围岩为晶屑凝灰岩,岩石热液蚀变强,具明显的硅化、绢云母化、弱碳酸盐化、高岭土化,金属矿化以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磁黄铁矿化为主,局部见黄铜矿化、方铅矿化。通过对矿床矿物组合、围岩蚀变特征进行分析,初步认为该矿床应为浅成低温火山热液型金矿床。  通过对满丈岗金矿矿床特征的分析,总结出以下找矿标志:  (1)岩性标志:上三叠统鄂拉山酸性火山岩组第一岩性段蚀变凝灰岩分布地段为找矿有利地段。  (2)矿化蚀变标志:强硅化、黄铁矿化和绢云母化等可作为金矿的找矿标志。  (3)构造标志:近南北、北北西向断裂构造可作为区内找金的间接找矿标志。  (4)石英脉:矿区内发现的大小石英脉普遍含金,且金含量较高,可作为找金的直接标志。  (5)土壤异常:土壤异常大于112×10-9的金等值线可以指示金矿(化)体的大致位置。
其他文献
研究区是我国中部重要的铅锌银多金属成矿远景区,横跨华北陆块南缘和秦岭-大别山Ⅱ级造山带,是一个多阶段、多期次运动的复合造山带.区内各构造单元在沉积建造、岩浆岩、变质
该堆积体位于二坪子外侧落水洞沟沟口处,总方量约2125.5×104m3。由于该堆积体规模大、临江边坡高陡,且紧邻引水隧洞进口,锦屏二级水电站为低闸坝,库容较小,该堆积体边坡一旦
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我国建筑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过程中,电气安装对其工程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相关人员必须对其加强重视,确保科学应用防雷接地施工技术,本
为了完善故障诊断的专家系统,将维修技术、故障诊断技术和数据网格技术结合起来,使设备管理手段更加适合信息时代的要求。采用数据网格技术,利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电脑组织成一台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软件资源、通信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等的全面共享。介绍了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及网格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为了解决故障诊断应用中的问题,根据网格技术特性
本论文主要进行了活性炭累积法测量土壤氡析出率的方法及土壤氡析出率与区域环境氡浓度相关性的研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确定了活性炭累积法测量氡析出率的测量装置、活性炭的
随着当今社会地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用电的需求量也变得越来越大,然而,由于随着各种信息技术的引入,传统的用电监察反窃电技术已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与之相关的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分布式虚拟环境(Distributed Virtual Environment,简称DVE)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理论和应用上有
本文首先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接着对其应用进行相应的阐述,以便能够促进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同时给相关人士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随着油气形式的发展,对油气构造含油气性的确定、对隐蔽油气藏的探测与评价越来越重视,复电阻率法的参数与油气有紧密的联系,是探测油气的一种好方法。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引进
高北斜坡带位于南堡凹陷中部,是由多级别的断层控制的构造岩性油藏,作为高尚堡油田的一部分,其中深层沙河街组三段曾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世纪初进行过多次地质研究,但研究精度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