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国家适宜性技术选择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ai34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技术变迁史表明,发达国家往往通过自主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后发国家则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及模仿实现技术升级。然而,对于后发国家而言,根据发达国家要素禀赋研发的前沿技术是否与后发国家要素禀赋相适宜却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作为后发国家正向“新常态”阶段迈进,在经济增长由高增速逐渐向6.5%-7%左右的中高速过渡的大背景下,如何完成由要素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的转型是当前的重大挑战之一;如何增强要素供给结构与技术选择的适配性,提高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也是当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本文选择以后发国家适宜性技术选择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为题,在梳理并归结适宜性选择的相关理论和前沿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技术前沿面探析不同要素结构的后发国家进行适宜性技术选择的机理,进而引入中间品种类扩张型技术进步模型演绎后发国家适宜性技术选择的内生机理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最后在中间品质量提升技术进步的理论框架下,推演后发国家在技术差距约束下从技术引进转向自主创新的技术变迁路径,及向世界技术前沿面的收敛机制。基于此,以不同要素结构国家的技术变迁史为主线,探究工业革命至今代表性后发国家或地区通过适宜性技术选择完成技术追赶的成功经验。再从资本和劳动要素结构,技能劳动和非技能劳动要素结构的双重视角,以发达国家为对照组,检验后发国家的技术选择是否具有适宜性特征;测算在不同技术吸收障碍条件下各国的前沿技术产出,横向对比后发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引进美国前沿技术后的经济增长;继而测度后发国家的引进技术产出,纵向对比其选择不同国家技术后的经济增长,甄别后发国家在不同阶段的适宜性技术选择,测算技术选择的合意区间。最后,利用包含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的质量提升型技术进步模型,基于中国数据数值模拟后发国家的技术变迁路径和技术追赶过程,探索后发国家完成适宜性技术转型的最优路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本文基于中间品种类扩张型技术创新,建立数理模型演绎后发国家选择不同要素增进型技术的内生机理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首先引入基于知识基础的CES型创新可能性边界,以稀缺要素科学家作为研发资源,演绎研发企业对研发资源的两阶段配置及其对技术选择的影响,从技术供给方的视角剖析后发国家适宜性技术选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显示,后发国家的适宜性技术选择是该国自主创新效率系数,发达国家和后发国家要素结构的函数。后发国家的要素结构一方面通过改变不同要素增进型技术的创新价值,影响该国的适宜性技术选择;另一方面协同发达国家的要素结构改变技术选择,实现研发资源在两要素互补型机器研发部门之间,及部门内部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的重新配置,从而作用于后发国家的适宜性技术选择和经济增长率。第二,本文基于技术前沿面视角,诠释不同要素结构的后发国家,综合要素生产率和要素技术效率两个层面考察引进技术与要素结构的适配性,权衡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两种技术进步方式,进行适宜性技术选择的机理。以不同要素结构国家的技术变迁史为主线,探析工业革命至今,美国、德国和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等不同要素结构的后发国家或地区适宜技术选择的经验,再以中国近代丝织业技术格局变迁的自然实验,对比上海、南京和杭州三个不同要素禀赋结构地区技术选择是否具有适宜性特征,及其对丝织业技术升级的影响。检验上文对后发国家的适宜性技术选择机理的判断。第三,通过建立技术选择与资本和劳动要素结构适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再利用三方程标准化系统和似不相关回归模型估计要素替代弹性,测算后发国家的要素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偏向性指数,并以发达国家为对照组,评价后发国家的技术选择是否具有适宜性特征。基于此,利用反事实分析测算前沿技术产出,横向对比不同技术吸收障碍条件下后发国家和发达国家采用前沿技术后的经济增长。最后,测度后发国家的引进技术产出,纵向对比后发国家在引进不同国家技术后的经济增长,甄别后发国家的适宜性技术选择,测算技术选择的合意区间,发现后发国家在进行适宜技术选择时,资本与劳动要素结构和技术水平均存在门槛效应。当技术输出国的资本劳动投入比和技术水平恰好处于技术门槛区间时,后发国家通过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可实现产出增量的最大化。第四,测算后发国家的技能劳动和非技能劳动的要素技术效率,以发达国家为对照,甄别其技术选择的适宜性,发现后发国家根据本国非技能劳动丰裕而技能劳动相对稀缺的要素结构选择了适宜性技术,利用非技能劳动的技术效率高于发达国家,但利用技能劳动的技术效率低于发达国家。并基于此,测算不同国家的适宜性技术产出与该国初始劳均GDP呈反向关系,表明后发国家通过技术引进,并根据本国要素禀赋对发达国家前沿技术进行充分吸收后,可使本国劳均产出大幅提升。最后,将一国的产出增量分解成技术进步效应和适宜性技术选择效应,对比后发国家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和适宜性技术选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五,本文建立包含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的质量提升型技术进步模型,演绎研发企业依据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预期利润分配研发资源和选择技术变迁路径,而创新利润受制于创新步长及创新的成功率,实现技术变迁的内生机理,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基于中国数据数值模拟后发国家的技术变迁路径和技术追赶过程,结果发现: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的步长对技术变迁路径的作用效应表现出非一致性,其中自主创新步长对创新增速具有水平效应和增长效应,而模仿创新步长仅存在水平效应,由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换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同时,并非提高创新步长就可以实现技术追赶,创新步长对技术进步往往表现出非线性门槛效应,当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步长的比值跨越这一门槛值,技术水平开始稳步提升。因此,只有识别出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步长合意比值,后发国家才能实现适宜性技术转型的最优路径。
其他文献
由全军医学影像中心、全国学科排名位居前10位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南京大学附属金陵医院)王骏主编的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医学影像信息学》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
瑞典Hydropulsor AB推出第三代高速压制压机,因其压制密度接近理论密度,所以可比传统压机更经济地制造高密度、高性能制件。压机配有现代化装置,包括自动装粉高度控制,统计过程控
采用分步沉淀法制备ZrO_2(Y_2O_3)超细陶瓷粉末。制备过程中利用有机大分子作处理剂进行粉末表面改性处理。使用先进压汞仪、TEM、SEM、XRD等检测技术对粉末密度、孔隙分布、
以大批生产中71个批号钨铝粉平均粒度与对应的坯条密度为基础数据,应用散布图法和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推导出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粉末粒度(x)对坯条密度(y)的影响可用数学式表示为:y=19.933-0.555x。
采用冷压烧结、复压复烧、二次复压复烧和热压几种不同的工艺分别制得了短碳纤维增强铜铅合金(铜-铅-碳纤维)复合轴承材料。试验结果表明:制造工艺对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比传
热轧厂步进梁液压系统故障,步进梁接卷下降时,阀台剧烈振动,阀体温度升高,并伴随较大异音。对应管路管卡松动,阀台出口球阀接头漏油。
德国产LC-502数控滚齿机,因原数控系统老化,无法买到备件更换,故改用FANUC-18i数控系统。机床有6个数控轴,3个直线轴X、Z、Y,3个旋转轴B、C、A)。X轴沿工件径向进给,Z轴沿工件轴向进
针对动力转向机阀套形状复杂,精度及物理,力学等综合性能要求高等特点,选用Fe-Ni-Cu-C系材料,采用组合烧结,渗铜,热处理,冷处理等特殊工艺生产的动力转向机阀套具有稳定的金相组织,较高的硬度,良
以煤炭行业润滑油需求为例,本文分析、描述了如何构建一个有效推荐、说服润滑油用户的方法。在目前润滑油技术加服务的市场营销趋势下,当这样的方案构建确定好以后,实际的营
国内低放废液磷酸三丁酯/煤油(TBP/煤油)热解焚烧处理设施的主要核心设备——热解炉是从国外某公司引进的,在工程系统冷调试过程发生了热解炉的搅拌桨卡死和高温气体过滤器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