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杨氮素吸收特征及木材形成适应氮素和光照变化的分子生理基础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P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木的生长不仅包括地下部分的根系生长,也包括地上部分的高生长和次生生长。根系生长可以为林木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为林木的生长发育提供物质保障。高生长可以使林木获得充足的光照,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保障。树木的次生生长是指茎干的增粗生长,产生木材(又被称为次生木质部),所以又称为木材形成。木材形成不仅产生水分和养分向地上部分运输的通道(导管或管胞),产生的木材纤维还可为树体提供机械支撑。木材形成不仅受树木内在遗传因素的调控,也受外界环境如氮(N)素和光照的影响。在自然界中,林木多分布在N素贫瘠的土壤中,根系对有限N素的吸收往往制约着林木的次生生长。林木通过细根区段从土壤中吸收NH4+和NO3-,在体内代谢后,合成各种含N化合物,进一步供应林木次生生长。目前,林木细根不同区段吸收NH4+和NO3-的特征以及土壤N素亏缺影响林木次生生长的生理、转录及代谢调控机制尚不清楚。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往往通过施加N肥和增加光照强度来提高木材产量,但木材形成响应N素和光照变化的生理和蛋白质组调控机制还知之甚少。杨树是木本模式植物,也是我国北方地区常用的速生丰产造林树种。为提高杨树人工林生产力,N素和光照管理尤为关键。因此,本研究以灰杨(Populus×canescens,syn.P.×P.alba)幼苗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杨树细根不同区段NH4+/NO3-的吸收特征及其转录调控机制;随后深入研究杨树次生生长适应N素亏缺的生理、转录组与代谢组调控机制;最后,研究杨树次生生长响应N素和光照变化的生理与蛋白质组调控机制。研究结果可为选育N素利用率高的林木良种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对于定向培育人工用材林,提高木材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对杨树细根不同区段NH4+/NO3-净吸收速率进行测定,发现灰杨细根靠后的区段II(距根尖顶端35-70 mm)NH4+净吸收速率显著低于靠前的区段I(距根尖顶端0-35 mm),而NO3-净吸收速率无显著性差异。并且,与区段I相比,区段II中NH4+含量、谷氨酰胺合酶(GS)活性、大部分氨基酸含量、参与三羧酸循环(TCA)的有机酸含量显著降低。相一致的,区段II中相关基因如编码质膜(PM)H+-ATPase的AHA2和AHA6、编码谷氨酰胺合酶的GSR1、参与脯氨酸合成的P5CS1、参与柠檬酸合成的CSY4等转录水平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灰杨细根靠后区段NH4+吸收速率的降低可能与N素同化和TCA的减慢以及AHA2等相关基因转录表达的下调有关。对N素亏缺水平下杨树次生木质部解剖和生理性质进行分析,发现N素亏缺导致灰杨木材中木质部宽度和细胞层数降低、导管单元和纤维细胞内腔变窄、纤维细胞壁更厚、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增加而纤维素含量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参与上述次生木质部解剖特征和化学性质变化的大量m RNAs、长链非编码RNAs(lnc RNAs)、小分子RNAs(mi RNAs)和环状RNAs(circ RNAs)的丰度在N素亏缺条件下显著改变。并且,解析了杨树次生木质部中N素亏缺诱导的mi RNA-lnc RNA/circ RNA-m RNA调控网络,发现N素亏缺诱导circ RNA392的上调表达,通过mi R169b的调节,使参与抑制形成层细胞活性的NFYA1-A/1-B/10转录水平显著提高,从而可能抑制形成层细胞的分裂与分化,导致木质部宽度和细胞层数降低;N素亏缺条件下一个lnc RNA MSTRG.4094.1的下调表达,通过MIR5021的调节,降低参与细胞扩增的TIP1;3转录水平,从而可能导致导管单元内腔直径减小。上述结果表明,N素亏缺导致的杨树次生木质部细胞层数减少、导管单元内腔变窄、纤维素含量降低及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提高,与mi RNA-lnc RNA/circ RNA-m RNA网络调控NFYA1/10和TIP1;3等基因的转录水平有关。对施加N肥及增强光照水平下杨树次生木质部解剖和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发现施加N肥诱导的灰杨次生木质部解剖和化学性质变化与N素亏缺导致的结果正好相反。同时,强光照导致次生木质部中导管单元内腔变窄、纤维细胞壁更厚、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增加、木质素含量降低。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为响应施加N肥和强光照,杨树形成层组织中有大量蛋白质的丰度显著变化。譬如,施加N肥诱导木质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LAC4丰度降低,从而导致次生木质部中木质素含量降低;强光照诱导半纤维素合成途径中的酶PMM丰度提高,从而导致杨树次生木质部中半纤维素含量提高。上述结果表明,施加N肥诱导的木质素含量和纤维细胞壁厚度降低,与LAC4等蛋白质下调表达有关;强光照导致的半纤维素含量和纤维细胞壁厚度增加,与PMM等蛋白质上调表达有关。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N素贫瘠的立地条件下,施加N肥,可降低杨树次生木质部中木质素含量但提高木材产量。同时,在施加N肥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疏植增强光照,从而获得纤维素含量高和纤维细胞壁更厚的杨树木材,不仅有利于增强林木的机械支撑和抗逆性,也有利于应用该类木材生产第二代生物乙醇。
其他文献
伴随着部编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投入使用,高中历史教学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文章以其中大单元教学作为切入点,结合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特点,提出几点教学策略。
学位
当前,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下,社会组织参与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机会不断增加。社会组织在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这是党和政府的系列政策支持及社会组织自身优势双重作用的结果。但社会组织仍然面临着机制、资金、人才和制度等的实践困境。这就意味着,必须针对社会组织参与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现实困境提出切实对策,要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多元主体的合作机制,拓宽其筹资渠道,加强人
目的:探讨榆干离褶伞溶栓酶(Lyophyllum Ulmarium fibrinolytic enzyme,LUFE)在大鼠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对血管内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和LUFE低、LUFE高剂量组。建立血栓模型前,阿司匹林组和LUFE低、高剂量组分别以10 mg/kg体质量阿司匹林和100 mg/kg、400 mg/kg体质量LUFE灌胃
山西省阳泉市旧关村历史悠久,秦皇古驿道穿村而过,是太行山中部战略攻防与商路要道,深受兵防关隘文化与商业文化的交互影响。除传统的居住功能外,部分民居兼做商铺和客栈,服务于过往客商。本文以旧关村口坡街(原秦皇古驿道遗址部分)为主要调研范围,采用实地调研与文献研读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梳理旧关古村落传统民居的类型与分布,对其因应山地自然环境和独特人文环境而形成的空间布局、营建技艺、装饰艺术等进行深入剖析,挖
随着近年来我国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技术人员的缺乏而导致养殖户盲目用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寻找一种合适的养殖病害检测方法,对于减轻养殖户负担,降低养殖风险,减少经济损失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目前成熟的图像识别技术,结合海水养殖病害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融合的海洋水产养殖病害识别方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首先对海洋病害图像数据集中的病害特征进行预处理,为了解决模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并致力于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化育人、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当前,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新矛盾、新挑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基层社会治理中,能够发挥文化的社会治理功用,减少基层社会冲突、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本文在分析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必要性基础上,积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和实践路径。
“枫桥经验”作为党领导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创造的行之有效的宝贵治理经验,在新时代依旧迸发出无限活力,昭示着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改革方向,对于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枫桥经验”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多元合作治理、社会资本等丰富的基层社会治理理论,具有显著的治理优势。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多元共治主体参与不充分、协同互动治理机制不健全、基层社会治理秩序不牢固等现实问题。因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总结部分地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基层治理机制、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基于对三个地区“积分制”治理实践的比较,从治理需求、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目标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有效的乡村治理图示。
林地作为森林的主要载体,是森林长久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基于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已成功绘制出全国林地“一张图”,它的形成能够极大提高森林资源的精细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对于研究森林资源环境变化规律、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大意义。目前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森林环境也随之变化,但由于森林资源体系复杂多样,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