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学应用研究者把自身使命概括为“两个保护一个维护”。少数民族权益是“维护”实践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权益的内容广泛,媒体传播权是重要形式之一。
2010年早春时节,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时的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把“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作为政府的施政目标,迅速成为国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尊严”意味着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幸福感与自由度。①对传播媒体而言,这就意味着其必须把“尊严”置于一个新的高度,作为自身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点对于处于现代信息社会弱势地位的少数民族而言意义重大。因为,传播媒体是少数民族彰显尊严和塑造形象的最有力武器之一。②
在少数民族媒体传播权这一领域台湾原住民族③在论述和实践层面都有其独到之处。2005年1月21日台湾“立法院”三读通过了讨论15年之久的《原住民族基本法》。无党籍“立委”高金素梅表示,此法通过对台湾原住民族而言是迟来的正义,为原住民族积极推动立法争取自我权利之先河。同年7月1日,亚洲唯一的原住民族专属频道--台湾原住民族电视台(下文简称原视④)正式开播,显示了原住民族争取媒体传播权的又一次胜利。虽然原视从成立至今争议不断,无论是节目内容、形式,抑或是组织结构、人事任免都暴露出政策不清、外部干预以及原视对经营理念实践不力的情况,但这无法掩盖台湾少数族群争取媒体传播权之先进。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中国台湾启动现代化进程的时间早于大陆,今日台湾的政治制度与大陆也不尽相同,但既然两岸同根同祖且同处一个时代,台湾少数民族的发展诉求及民族事务管理对大陆就都有借鉴功用。笔者根据民族学人类学整体论原理,呈现台湾原住民族媒体传播权的论述和实践情况,以期与中国大陆做一比较,对大陆少数民族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提出学子之言。
本文以台湾多元文化社会中原住民族媒体传播权内涵以及两岸在该领域的对比为论述重点。对于原住民族媒体传播权,笔者希望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厘清其内涵。一、通过对传播媒体重要性及其理论、多元文化主义、国际公约宣言精神和国内外学者研究等相关理论及文献的回顾,厘清原住民族媒体传播权的特征、性质,并分析、探讨其内涵,为原视等原住民族媒体的存在和运营提供理论上的支撑。二、通过检视当前台湾地区原住民族的传播政策,耙梳相关法律规章,探讨其是否符合原住民族媒体传播权的核心理念,进一步充实原住民族媒体传播权的内涵。三、在实践层面上,试问媒体工作者对于原住民族媒体传播权的想象为何?以原视为例,媒体工作者是否了解在原视中原住民族媒体传播权应具备的样貌?本论文将以文献分析、深度访谈等方式检视原视开播以来理念与实践是否相辅相成。
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介绍本文研究的缘起、目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的梳理、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原住民族媒体传播政策的形成及内容,通过解读目前台湾社会与原住民族媒体传播相关的四个政策法规:《原住民族教育法》、《原住民族基本法》、《财团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业基金会设置条例》和《原住民族传播发展五年计划》,分析这些政策法规的立意、内容与目标,为探讨原住民族媒体传播权的内涵做准备。
第三章--原住民族媒体传播政策的缺失,主要以探讨台湾原住民族传播政策的内涵为目的,从政策层面、实际执行情况、预算经费、人才培养与人事管理以及法规中概念定义五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检视其缺失,耙梳其中蕴含的传播权利。
第四章--原住民族传播媒体的实践和评估--以原视为例,将针对原视的历史进程和现状进行叙述,并深入探讨原视的节目内容和形态,检视原视的实际运营和理念是否吻合。然后,从深度访谈的内容了解原视工作者、观众、原民会官员对台湾原住民族媒体传播权利的认知情况,分析访谈内容,探讨台湾原住民族媒体传播权的内涵。
第五章--原住民族媒体传播权内涵的思考和解析,将分析探讨原视工作者、参与决策者(原民会官员)及观众(相关学者)对于原住民族媒体传播权的想象,回归到厘清原住民族媒体传播权的主旨上来。究竟原视工作者、决策者(原民会官员)及观众三者对原住民族媒体传播权的想象为何,三者对原住民族媒体传播权的内涵是否持一样的认知,都将是本章关注的焦点。
第六章--结语,首先总结原住民族媒体传播权的内涵,对台湾原住民族媒体传播政策及原视改进提出建议,然后对大陆少数民族在该领域提出改进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