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VS激光传输系统优化设计及触发特性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teorwei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光触发真空开关(Laser Triggered Vacuum Switch—LTVS)作为脉冲功率开关器件的一种,其具有ns级别的触发时延、较高的触发精度、较快的绝缘恢复速度以及稳定性较高的工作性能。与其它类型的脉冲开关相比,LTVS凭借卓越的工作性能使其表现出极具吸引力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对影响LTVS激光传输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及其触发特性的因素进行实验研究,有助于提升LTVS的性能以及加快LTVS的实用化进程。首先对LTVS触发机制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介绍,分为触发源与触发机理两部分。该开关的触发源为激光,其主要是在工作物质、激励源以及光学谐振腔等三个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且具有良好的方向性与较高的亮度等特性。在触发机理部分中主要分析介绍了三种机理:1)激光与目标靶材相互作用效应,2)光电效应,3)热离子发射效应;讨论了目标靶材在激光作用下发生的反射、吸收、熔融、气化、产生初始等离子体等过程及其热传导模型;并且简要探讨了光电效应与热离子发射效应中靶材产生初始等离子体的过程。其次对LTVS触发特性实验进行设计,分为LTVS基本结构、大气激光传输系统元件仿真设计以及实验平台的搭建。本实验选择可拆卸真空腔体作为LTVS,其电极间距在0~20mm范围内可调;并且通过Gaussian Beam激光仿真软件来确定该开关激光传输路径中所用到的元件;同时,基于实验条件与仿真结果,设计并搭建出合理的大气激光传输系统与LTVS的实验电路。然后基于大气激光传输系统LTVS进行触发特性实验,分别改变激光功率密度、激光焦斑面积、电场强度、电极间距等参数,并结合不同极性下LTVS内初始等离子体产生及发展过程,对不同参数下LTVS的触发特性进行分析。由实验可知:正极性LTVS的触发特性明显优于负极性LTVS。LTVS的触发时延随着间隙中激光功率密度,激光聚焦面积和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减小,并随着电极间距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激光功率密度的增加,LTVS的触发时延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在不同工作极性的情况下,LTVS触发时延的差异随着激光功率密度的增加而显着减小,尤其是当激光功率密度为14.98×10~7W/cm~2时,该差异仅为6.21ns。最后对LTVS中激光传输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对比了大气激光传输系统与光纤传输系统,并给出了后者具有的优势。探讨了光纤传输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的激光-光纤耦合、光纤选择及激光输出整形等部分涉及的原理、技术以及需避免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成功搭建出光纤传输系统LTVS,并通过实验证明该LTVS可正常工作,其在激光能量6mJ时,最低工作电压为200V时的触发时延为250ns。
其他文献
空地动态多节点全向数据链是满足空地多节点间信息分发、事态感知的分布式通信系统。根据数据链提供的动态组网、精确时间同步、数据传输功能,节点完成快速反应和协同信号处
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调查列举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评价内部关键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分析SO、WO、ST、WT四种不同策略,提出推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
通过不同牵伸工艺制备聚丙烯腈纤维,运用X射线衍射进行表征,研究凝固浴牵伸、水浴牵伸以及沸水牵伸对纤维晶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凝固过程是PAN大分子晶态结构成型的重要
<正> 一、血虚(再生障碍性贫血) 李某,男 12岁住院号25486。因面黄乏力反复鼻衄二十个月,每次鼻衄势如泉涌,须持续压迫填塞方得渐止。活动则心悸气促,腰酸痛,手足心热。迭经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实施,新生幼儿的增加,使得幼儿教育受到更多的关注。在幼儿教育中引进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得到提升,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受教环境显得十分迫切
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问题,是近些年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人工智能生成物的保护路径就是其中热点课题之一。2017年7月5日,微软宣布放弃小冰创作诗歌的版权,引发热议。我国首例因人工智能生成物引起的著作权纠纷案——菲林律师事务所诉百度网讯科技公司侵害其著作权一案,法院虽然依法作出了判决,但对于判决结果依然存在诸多争议之处。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相关权益是否需要法律手段予以保障?它是否可以纳入作品保护范围?如果
目的:本研究通过实验研究不同治疗方法在糖尿病伴发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以探究认知行为治疗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糖尿病伴发抑郁症患者在各个时间点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远期治疗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共识。公安机关是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执法部门,而基层公安机关是与人民群众
背景: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根据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绝大多数新增病例和死亡病例主要在东亚和发展中国家,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的数量约占全球的41%。也正因为如此,深入的研究胃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的关键分子机制,对胃癌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及临床意义。肿瘤侵袭转移的过程是庞大而纷杂的,有着许多步骤,阶段,也包含了众多基因的参与。肿瘤侵袭转移依赖于肿瘤与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