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基化合物/氮掺杂碳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储锂(钠)性能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uci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高能效长寿命锂离子电池(LIBs)和钠离子电池(SIBs)的开发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然而由于锂资源短缺问题、安全问题,尤其是能量密度的提升问题(商业化石墨仅372 mA h g-1 比容量),使得LIBs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SIBs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钠离子半径较大,在反复的循环中容易产生更为严重的体积膨胀和结构塌陷从而导致电池容量的迅速衰减,因此SIBs对于电极材料有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对负极材料的微观形貌及结构进行改性设计,被研究者们视为提高锂/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的有效手段。本文针对电极材料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导电性不足、比容量较低、体积效应严重导致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较差等问题,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入手,设计了两种具有良好微观结构的金属基化合物/氮掺杂碳导电支撑复合材料(ZnNb2O6/NC和Co2P/NC),并对其在LIBs和SIBs中的反应机理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主要内容总结如下:(1)针对Nb2O5存在的理论比容量低、导电性差等缺点,创造性地将T-Nb2O5与比表面积大、适配性好的ZIF-8结合,成功制备了铌基合金氧化物/多孔导电氮掺杂碳(ZnNb2O6/NC)复合物。铌基合金氧化物与氮掺杂碳支架的结合有效地提高了铌基类材料的导电性以及结构稳定性,并表现出优异的储锂性能(在2 A g-1的电流密度下经800次循环后,比容量可达470.5 mA h g-1)。(2)过渡金属磷化物(TMPs)常用磷源(三苯基膦,NaH2PO2,红磷,PH3等)在合成过程中大多存在步骤繁琐,污染度高,产物不均一等问题,合成的TMPs在反复循环中容易出现结构塌陷和粉化现象。基于此,我们利用具有独特结构及绿色可再生特性的植酸作为磷源,高效合成具有高分散Co2P纳米颗粒及以氮掺杂碳为导电支撑的开放式网状结构的多孔柔性Co2P/NC复合材料。该方法可以轻易的应用到其他TMPs的合成(已成功合成Ni2P/NC,Cu3P/NC和Fe2P/NC),表明此合成策略具有很好的通用性。所得的Co2P/NC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柔韧性,能直接用作自支撑柔性无粘结电极材料,可避免传统电极材料制备工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柔性Co2P/NC电极应用于LIBs和SIBs时,经大电流、长循环后仍表现出非常好的结构稳定性和优异的电化学性能(LIBs:在10 A g-1电流下经1000次循环后,比容量稳定为563.6 mA h g-1;SIBs:在1.0 A g-1电流密度下,2500次循环后仍保持132.3 mA h g-1)。
其他文献
硒是许多依赖硒的细菌和哺乳动物体内多种蛋白质的高度特异组分.笔者以硒酶与硒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为重点,综述了微量元素硒的重要生物学功能,同时对硒与动物免疫、硒与其他矿
本文提出了一个两段式路由协议TSR,解决了目标追踪系统中主动路由协议效率低下的问题。在目标出现后首先建立一条主路由,然后随着目标的移动按需延长。与主动路由相比,实现了
本文提出了确定炉膛各部分受热面平均热负荷的计算机用的方法,使用它可以得到精确的结果。同时给出了用于手算的线算图、简化方法及推荐数据,可以在计算误差很小的情况下减少
提出了应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ISVMs)建立传感器动态模型的方法。LS-SVMs的训练过程遵循的是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而不是通常神经网络的经验误差最小化原则,遵循该原则可获得更
目前国内货物运输呈现运量大、运输周期短的特点,为满足市场需求,快捷货车的研制提上日程。在目前中国铁路绝大部分线路是客货混跑,客车提速了,而货车速度上不来,就会对线路的通过
系统模拟了保温帽径缩比、锥度和底沿法兰厚度三个参数对钢锭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冒口径缩比对缩孔疏松影响最明显,径缩比越大,缩孔越小,对夹杂物上浮最有利;锥度和底沿法
以羧基丁腈胶乳(XNBRL)检查手套的实用配方为基础,考察硫化体系和两段硫化工艺对XNBRL胶膜拉伸性能和交联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硫黄硫化体系中以促进剂TMTD等量替代促进剂
随着我国虚拟实验建设工作的开展,如何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以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在分子生物学实验的虚实结合
当前关于建筑本质的理论纷繁芜杂。为此,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以中国传统民居为例分析建筑的真——建筑结构的明晰性和材料运用的合理性、生态性;善——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即人本
在分析多核型制造企业集群网络资源配置模式的基础上,运用集成的思想,研究了基于网络协作的多核制造集群资源的集成化多层次配置模型和三维动态配置过程,以此促进制造集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