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生产概况、问题与对策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hu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作为我国的一种重要的一种作物,在食粮储备、饲料以及工业原料生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为了最大化玉米的产业效益,必须要在顺应我国农业产业变革需求的基础上,创新玉米生产技术和对策,从而在缩减我国玉米种植非优势区域的同时,可以继续发挥玉米在我国农业产业中的优势地位。但是考虑到气候因素、市场因素、玉米种植技术等因素的变化,原始的玉米生产技术和理论已经满足不了新时期玉米生产需求,创新玉米的生产技术和方法是摆在全体玉米种植、生产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友谊农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玉米生产的各种变化,在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种植数据的基础上,发现在历经数年的发展过程中其玉米种植过程中出现了肥料资源加速消耗、玉米品质持续下降、土壤酸化及病虫害问题加剧等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立足于进一步提升友谊农场的玉米生产效益,提出从生态措施、经济措施和政策措施三个方面入手来防范和解决友谊农场玉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便可以确保友谊农场可以顺应气候变化、市场变化和种植技术变化等一系列新常态条件,以期为新时期友谊农场的玉米生产提供新的思路。(1)友谊农场玉米生产面积和产量变化情况:友谊农场玉米生产面积和产量逐步呈现上升的趋势,且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调整,呈现稳增趋势。以2004年为例,当年玉米生产面积是3万公顷,公顷产量750kg/公顷;十年后,玉米种植面积达到4.08万公顷,公顷产量11100kg/公顷;2016年,玉米种植面积是4.12万公顷,公顷产量11753kg/公顷,到了2017年,玉米种植面积下降到2.89万公顷,公顷产量12590kg/公顷。(2)友谊农场玉米生产面积持续增加的根本原因:第一,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原料,这就极大拉动了玉米生产业的市场空间发展;第二,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友谊农场中的玉米种植带的积温带北移多达3个纬度,从而导致了越区玉米种植的现象;第三,机械化作业和精准施肥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推广应用进一步促进了友谊农场玉米生产。(3)友谊农场玉米的生产存在的一些主要的问题及未来发展对策:随着生产植面积的增加,肥料资源消耗迅速、玉米品质降低、土壤酸化及病虫害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友谊农场玉米生产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面对以上问题,主要从生态措施、经济措施和制度措施三个方向入手,借助先进的玉米育种技术、高科技的机械化作业技术以及科学合理的政策保障来确保友谊农场的玉米生产业可以更好地应对新一轮的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进而使玉米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
其他文献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不重视环境保护将
为了促进公共体育服务有效助力于"健康中国"建设,以公共体育服务消费群体为调查对象,利用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考察与访谈等方法建构了"公共体育需求—公共体育供给效用—健康
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数字媒体产物越来越普及,基于这一发展潮流,对数字媒体技术在影视广告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讨,可以在理论上提高我国影
近年来微生物肥料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因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定植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较大导致其效果不稳定。因此,研究微生物肥料的科学施用方法对于提高其在作物上的应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生物炭与植物根际促生菌配施对作物生长及土壤理化及生物性质的影响,以明确生物炭作为植物根际促生菌配施载体的可行性及其与传统微生物肥料载体的差异。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生物炭配施植物根际促生菌对番茄生长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生活饮用水的卫生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氯消毒会产生消毒副产物给人体带来严重的危害。紫外线消毒技术凭借杀菌效果好、操作简单、运行安全
为挖掘四川烟草主栽区根际促生菌资源,采集5个烟草主栽区根际土壤样品,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微生物。通过检测菌株产IAA、铁载体和HCN的能力,从分离的微生物中筛选促生菌并构建
研究了汽车用弹簧钢60Si2Mn的脱碳敏感性,分析了不同加热温度和不同保温时间下的该钢种的脱碳行为,为高线生产加热工艺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伦理思想内容丰富、主题多样。在扬弃近代启蒙伦理思想和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不断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启迪,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伦理思想视域、道德实
中医学是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受西医思维模式影响,学生在理解和学习中医学知识上有一定困难,本人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动手能力和学习效率3个方面进行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就提出了有关“文化强国的”构想,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人们对文化基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