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居士入世与出世思想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onf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由于历代统治者大多对佛教采取了理性、开明政策,佛教在寺院建设、僧尼数量、佛教经典的编译工作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佛教宗派在唐代繁盛的局面出现了变化,禅宗处于繁荣期,净土则有新的发展,两者成为宋以后中国佛教发展的主流,其它的宗派如天台、律宗、华严宗、唯识宗、等也都相当流行,其中天台也有新的发展,佛教发展也出现明显的世俗化和僧人群体儒学化的现象。
   两宋时期也是居士佛教的全盛时期,官僚士大夫的参禅学佛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宋代的佛教居士队伍得到了壮大,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居士。这些居士都是居士阶层的精英,他们代表了宋代居士佛教的主流。进入宋代以后,儒、释、道三教思想的融合进一步加深,“三教合一”的趋势更加明显,而儒家入世与佛教出世之间的矛盾也表现的更加突出。本文选取了苏轼、黄庭坚、张商英、王安石、李纲、杨杰、王古、王日休等居士为主要代表,对他们的入世与出世思想进行了阐述。论文主要分列八章展开论述:
   第一章,背景介绍,概述两宋时期佛教发展的情况。第一节介绍宋王朝历代统治者的佛教政策。第二节,从寺院、出家僧众、佛教经典编译、佛教宗派等方面,对宋时佛教发展的状况和特点进行介绍。第三节,对宋代佛教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世俗化和儒学化的现象进行了阐述。
   第二章,对佛教居士的由来及宋代居士的发展概况进行了介绍。第一节,介绍佛教居士的历史起源与发展。第二节,列举了与宋代居士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总结了宋代居士发展的基本状况和特点。第三节,对宋代居士入世与出世思想特点进行整体上的介绍,并进行了整理、分类,从中选取十多位著名居士作为代表,来阐述宋代居士的入世与出世思想。
   第三章,论述苏轼的入世与出世思想。第一节,通过对苏轼的教育背景、仕途生涯、政治主张与治世政绩的介绍展示他的儒家入世精神。第二节,从苏轼与佛教徒的交游及特点分析他的出世思想。第三节,通过苏轼研读佛教典籍的情况来看他的出世思想。第四节,通过对苏轼的诗文分析,论述他的出世思想特点。第五节,分析苏轼是如何将入世与出世矛盾进行调和与融通,并形成自己既积极入世又超尘出世,独特的人生哲学的。
   第四章,论述黄庭坚的入世与出世思想。第一节,对黄庭坚的世间情怀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他的入世思想特点。第二节,通过黄庭坚与僧友交游、佛教经典的研读情况分析和对他的“发愿文”解读,来论述他的出世思想。第三节,分析黄庭坚是如何对儒家入世与佛教出世之间矛盾进行调和的。
   第五章,论述张商英的入世与出世思想,分析了他与苏轼、黄庭坚等居士在出世观上的不同之处。第一节,张商英的入世思想,主要介绍他坎坷的仕途生涯、经邦济国的治世热情、吸收佛道思想以辅助儒学的治世主张。第二节,通过张商英与僧友的交往、精进禅修的求出世间法的过程的介绍,分析他的出世思想,揭示了他与苏轼、黄庭坚等居士在出世思想上的不同之处。第三节,通过张商英对当时佛教界在出世修行上出现的衰弊现象的批评,反映他追求出世法的决心和正确态度,并论述了他调和儒佛之间矛盾,援佛入儒的思想。
   第六章,论述了王安石与李纲的入世与出世思想。第一节,介绍了王安石早期的淑世情怀和晚年身系世俗,心恋方外的出世情怀。第二节,介绍李纲通过对儒家《易经》与佛教《华严经》的对比和融通,而得出的世间与出世间无二,儒佛一致的世出世观。
   第七章,论述信仰净土宗的居士入世、出世思想。第一节,介绍净土信仰与净土宗的历史由来。第二节,介绍杨杰、王古、王日休、文彦博等信仰净土宗的上层士大夫居士和一部分中下层净土宗居士的入世、出世思想。第三节,分析总结了净土宗居士出世观的特点。
   第八章,论述了宋代居士入世出世思想对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影响。第一节,对宋代之前儒、释、道三教关系进行了概述。第二节,介绍了进入宋代以后儒释道三教的发展及相互的关系演变状况。第三节,论述了宋代佛教僧人与士大夫居士调和儒家入世与佛教出世之间矛盾的思想,及这种调和对三教融合的影响。第四节,论述了宋代居士入世出世思想对后世三教融合论的影响。
  
其他文献
20世纪四十年代的西方社会,由于生产的高度发展使得高雅文化屈从于商品生产逻辑,大众文化已经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文化并逐渐成为主导一切的力量。这种现象已也受到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开始对消费意识形态进行深刻的反思。法国的理论家们则着手进行着对大众文化内在运行机制的批判,他们想利用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来对大众文化中的符号进行分析和解码。反观当代法国哲学的发展史,可以很容易的得出如下结论
莫里斯·迈斯纳是著名的现代中国史、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和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是国外“毛泽东学”新左派的代表人物。他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和中共党史的研究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围绕毛泽东的思想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毛泽东思想的民粹主义倾向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学术影响,以理论逻辑的一致性和鲜明的个性表达而著称。本文介绍了他的两个主要的观点
人性于史上本就是一个诉说不清的话题,虽有诸多思想家不断投身其中,但由于人性自身所具之特性,因而难有彻底解决之可能,此正是其恒久魅力之所在。  往昔,诸学者一谈及先秦时期的儒家人性论,莫不以孔、孟、荀之“三段论”为要,且易以善恶之伦理范畴来界定之。然,随着上博简、郭店简诸出土材料的重见天日,再加上其中存有对于人性的新阐述,故而,近年来,诸学者便以此材料为基础与依据,对于先秦儒家人性论展开了新的研究,
学位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发展生产力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办法。但是自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不仅没有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引发了诸如生态、环境、能源等危机。受西方工业生产力发展的困境影响,作为一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西方国家生产力困境在我国也有一定的表现和影响。如何能够避免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生产力困境成为我国生产力发展中的
学位
本文以自由问题为切入点,对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一重要著作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把黑格尔的法哲学置入近代以来的哲学史上,并对其理论背景进行了学术上的清理,揭示了黑格尔法哲学的深层课题是要克服现代性自由观的困境并重构自由原则。以此为背景,本文探讨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真实动机,即揭示黑格尔法哲学中所表达的思辨自由观的内在理论缺陷,并为自由寻求现实的基础与道路。围绕这一主题,本文
本文主要研究以赛亚书40-55章(第二以赛亚)中四首“仆人之歌”(42:1-4:49:1-6;50:4-10;52:13—53:12)。普遍的观点认为第二以赛亚,与公元前587年以色列人被掳巴比伦的民族和国家灾难相关。第二以赛亚的产生,是对以色列被掳巴比伦处境的回应。以色列人的被掳,在以色列社会政治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美索不达米亚外邦的神学背景,以色列对自己的神学有着相关的溯源和反省,在神
学位
刘一明是清代乾嘉时期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师承“北宗”法脉,而又对“南宗”思想有着继承。他以儒入道,对阳明“心学”有较多吸收。他主张性命双修、三教一家,提倡以世间法修出世间、“道”“德”兼修、功行双践,其思想对清代道教的民众化有很大的影响。  在结构上,本研究分绪论、正文与结论。  在绪论部分,主要对所提出的问题、研究现状、“信仰”与“教化”的概念分别作了阐述、综述与界定。  正文部分划为五章
学位
藏区的宗教可以分为本土宗教和外来宗教两大部分。其中本教就是藏地土生土长的藏族人的本土宗教。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教文化最能反映藏族人及藏族文化的特点,本教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梳理本教发展的历史轨迹、归纳本教的特点是藏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纵观本教发展历史,整体而言,本教可以分为早期的斯巴本和后期的雍仲本两大部分,早期的斯巴本与汉族道教、羌族释毕、彝族毕摩、纳西东巴等有着很
学位
道次第是藏传佛教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如果研究藏传佛教哲学思想,就必须学习和研究道次第的整体框架和基本内容。  本文以历史学、文献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力图利用藏文、汉文和其他文种的有关文献,追述阿底峡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佛学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通过从理论到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探究阿底峡所倡导的道次第理论的渊源、道次第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及道次第理论的基本内涵。通过从整体到个案的研究
学位
在当前中国宗教学界,比较视角的宗教研究,主要集中在儒、释、道三教与基督教之间的整体性理论比较,或就某个专题和某些思想家之间的宗教思想进行比较。就中国基督教学界而言,虽已有学者对某些中国神学家的思想遗产进行了一些整理性研究,但围绕基督教内部某个理论专题,对中国神学家与西方神学家进行系统的对话性和比较性的研究,还较为鲜见。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此做尝试,就美国神学家莱茵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