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正对国家、社会、民众的政治经济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凭借着突出的技术优势扮演着互联网世界实际主导者的角色。作为美国互联网价值理念和游戏规则的支持者和推广者的美国大型跨国高科技公司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Google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彰显出对互联网世界霸权式的影响力,直至其来到中国。 Google2006年开始来到中国并开始本土化的历程,但其在中国的发展似乎并不遂其所愿,2010年初发生了在互联网界颇具眼球的Google退出中国事件,好似对中美两国关系也造成某种触动。Google退出中国的理由是明晰的,至少是在其官方博客中做了明确阐述:一是遭受了很可能来自中国的网络攻击或者说是黑客攻击,攻击的目标包括部分email账户;二是自身的价值理念不能再容忍中国政府的网络审查制度。而后在中国政府没有做出任何妥协的境遇下,Google落实了退出中国市场的宣言,将其网页、新闻、图片3项搜索业务转至香港,保留了在中国内地的销售和研发业务。至此,这场风波落下帷幕。当在内地输入www.google.cn的情况下,网页会自动跳转到www.google.com.hk。综观事件始末,却也有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究:一是Google遭受到的并没有对其产生实质性破坏的黑客攻击,这种在当今互联网世界司空见惯的技术攻击成为了互联网巨头退出中国这一新兴的技术相对落后国家市场的重要原因,是否离开中国市场就能够避免相类似的网络攻击。实际上,Google在扮演网络攻击客体的同时,其也在扮演着潜在亦或实在的网络攻击主体角色,这包括其在搜索领域的霸权地位、其受美国情报机构雇用开展间谍类活动、与美国家安全局联手及其利用googleearth开展的情报搜集与不定向分享。二是Google所不能容忍的中国政府的网络审查,实际上Google在全球范围内接受着不同程度的网络审查,并不断根据各国网络审查具体要求对其本地化的服务进行着相应调整。更重要的是,相比Google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时的网络审查而言,至2010年中国政府的网络审查呈现实质的宽松趋势,但这种更加宽松的审查却好似是Google不能容忍的。三是Google最终所谓的退出中国市场从技术角度而言却并未产生多大影响,除了将中国内地的服务器设置在香港之外,其在中国内地提供的各种网络服务特别是搜索服务,仍然在中国政府的“监管”之下。 作为Google事件的另一对立主体的中国政府,在整个事件中展示了坚守原则的形象。且不论二者在此事件中的得失输赢,其中确有中国作为新兴国家和技术相对落后一方值得总结和深思的问题,以应对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高速发展和中国自身建设发展的客观需要。各国实践经验和在Google事件中的政策得失,给中国政府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发,包括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有步骤地推行网络实名制、严格市场准入、加强行业自律及充分发挥民众的力量,建立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相互协调的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