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持续扩大,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地区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2007年,东部12省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西部的2.55倍;特别是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是中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倍。此外,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产业级差也不断扩大,从平均水平看东部地区达到了11.27,而西部地区仅达到1.68。基于这种差距,国内外学者认为随着沿海发达地区开始接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已经具备了梯度特征,产业结构升级将促使产业的区域转移,中国内部也将出现以上海为雁首的“雁型发展模式”。然而,事实上,即使进入21世纪以来,中央政府采取了鼓励东部发达地区企业进入中西部地区投资的一系列政策,但这种以产业转移为目的的投资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规模,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冶金、化工等原材料工业还在继续向东部地区集中。我国目前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表明:东部发达地区并没有出现向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趋势,“产业转移并不明显”。现实的产业转移趋势与理论不一致,也与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西部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相冲突,不符合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为什么产业不从东部向西部转移?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是什么?西部如何能更多地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这就是本文力图解决的问题。
本文基于一个新的理论——空间经济学来研究我国东西部区际产业转移问题;尝试运用空间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模型工具来研究我国东部产业转移滞缓的原因。目前,我国制造业已经形成以东部地区为中心,中、西部地区为外围区域的格局,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学的自由资本模型和中间产品模型来分析影响我国东部制造业转移的因素,在空间经济学的框架下探讨了产业集聚与扩散的空间均衡,分析了东西部产业转移的临界点,并用动态模拟的方法将产业转移的均衡过程进行了“可视化”的处理。分析表明,我国制造业空间转移的条件并没有成熟,运输成本仍然在中间区域,没有达到能促使产业转移的临界点;最后,论文分析了产业扩散的一种新方式——产业外包的条件,并提出东部产业链跨区域垂直分工模式和西部资源型经济升级转型的思路。
为此,全书的章节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导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界定了研究的范围和基本概念;第二章是对前人研究的论述和总结,探讨了已有理论的贡献和不足;第三章是本文的理论框架部分,运用空间经济学理论,逐步形成探讨产业区域转移的理论框架;第四章建立本文的基础模型——基于空间经济学的产业转移模型;第五章用动态模拟的方法分析了我国东西部产业区域转移滞缓的影响要素;第六章提出东西部产业转移的模式构想:第七章是结论和政策含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