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劳资关系视阈下我国企业用工制度分析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S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在绿色发展、多重转型背景下,劳资关系和企业用工制度都历经了深刻变革。劳资关系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础的阶级利益关系,劳资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能否健康发展,和谐的劳资关系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改革开放后企业用工制度经历了30多年的激烈变革,传统计划经济下用工制度向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特征的用工制度转变过程中呈现“双轨制”的特点,用工“双轨制”下:“体制内”员工与“体制外”员工所享有的劳动时间、劳动工资、劳动条件、劳动保障不尽相同。且用工制度实质上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与员工之间所缔结的经济利益关系,同工不同酬的用工制度也使得劳方与资方关系愈加复杂,问题也越来越多元化,劳资双方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问题成了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之一。在企业的用工制度变迁过程中,科学合理的用工制度,不仅能够提升劳动力的劳动积极性与创新性,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够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减少劳资冲突,促进和谐的劳资关系的建立,对于一个企业和整个社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为视角,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作为揭示资本占有者与劳动者剥削与被剥削不平等关系的科学理论,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新形势、新条件、新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为指导,破除当前企业中用工制度的困局,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促进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坚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完善当前我国企业的用工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用工制度,探索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四个部分来一一阐述当前我国企业的用工制度与和谐劳资关系建设研究,试图从用工制度与劳资关系建设的本质关联中,从调查数据的实证中,在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的启示下,推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和和谐劳资关系的建设。行文中首先把本研究中所涉及到的“劳资关系”、“用工制度”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再通过对文本的研究,探索了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的形成、本质内涵与具体特征,揭示出资本占有者与劳动力之间不平等阶级利益关系的实质;其次在和谐劳资关系视阈下对我国企业用工制度进行分析,我们起初就要知道构建的和谐劳资关系是怎样的劳资关系,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与和谐劳资关系之间的互动与启发,是本文第二部分的重点;再次文章的第三部分,行文中的创新之处,用相关调研的数据,经过处理对我国用工制度现存问题进行归纳,揭示企业用工制度的设计对和谐劳资关系建设的影响,深度挖掘我国目前企业用工制度中影响劳资关系和谐建设的矛盾与原因。最后次文章的第四部分,文章点睛之笔:受企业“三方协调机制”的启发,从国家、企业、个人三个层面探索完善企业用工制度,建设和谐劳资关系的三方途径。当然因本文作者能力有限,对一些理论挖掘和途径的构建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与学习。
其他文献
2018年2月3日,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在广州市组织并主持召开了由广东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风电、航空专用宽幅多层膜吹塑成套装备研发及产业化”科技成果鉴定会.
期刊
地基是水利水电工程的根基,为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安全,必须对地基的处理过程进行控制,地基处理完毕后总结经验,为地基处理技术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文章对水利水电基础工程施
国际调停是解决国际冲突的重要手段。在国际调停的实践中,大国,作为国际关系中的特殊行为体,由于其掌握资源的丰富性和行动的灵活有效性,在国际调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
在一个多民族(multi-ethnic)、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的国家中,作为最为普遍的民俗事象之一的庙会,因为民族、文化、和区域的不同,从内容到形式都必然有着相当不同的表现;而且
当情感类节目如火如荼地出现在内地各类媒体中时,台湾的媒体和媒体人又在做怎样的情感类节目?他们的节目类型和观众需求有何不同?本刊特约台湾资深电视新闻工作者,从事过记者
报道了自行研制的L波段三维电子自旋共振成像(3D-ESRI)系统的整机结构及各部分性能指标.该系统主要由L波段ESR谱仪、三维梯度磁场装置、数据处理及图像重建软件组成.系统的微
毛泽东作为一位毕生关注文化事业的革命家、政治家,在其一生的政治生涯中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表述了丰富的文化思想。本文试图从其早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
学位
司法ADR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机制,是国家司法行为和当事人合意行为的结合,并以公平、正义作为自己追求的价值目标。司法ADR可以使我国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司法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学位
学位
在中国当前的社会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已经完成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市场经济促成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初步形成,公民的主体意识不断勃兴、参与热情不断高涨,各种新型社会组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