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北朝戍主的记载散见于正史之中,戍主作为军事阵地——戍的长官,拥有着军事职能。但与其它时期的戍不同,南北朝时期的戍分布在南北交战的中间地带。这一地带的复杂性以及南北朝政权的相异性使得南北朝的戍主呈现出诸多不同。南朝戍主设立于东晋末刘宋初,元嘉以降戍主开始活跃于南北朝中间地带,直至齐梁时期达到高峰,侯景之乱后戍主几乎不见于史。南朝戍主的担任者多为当地豪族,他们依托自行募兵和免赋役的特权,尽可能吸纳南下移民,其军事实力迅速增长,从而提升了政治影响力。政治影响力又使得他们兼具了管理地方的权力,戍之管控范围也就随之扩大,南朝戍主兼具行政、财政职能也就成为南北朝边境的常态。南朝边境地区的戍主常带侨郡、侨州的长官,是为南朝政府采取的策略。南朝政府旨在利用他们的力量组建防线,建成防御北朝进攻的“天然屏障”。南下移民潮的停止,土断的不断执行,使得南朝戍主的兵源枯竭,这道“天然屏障”也就在北朝的铁蹄下一退再退直至消失。一百七十多年的步步蚕食,北周最后面对的是一马平川的陈朝,陈的覆亡也就是大势所趋了。北朝戍主起源于十六国时期,延续至隋唐时期。北魏初期,戍主的担任者多为胡姓或皇室的亲信。魏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后,戍主的担任者呈现出胡汉并存的现象,且汉姓戍主逐渐增多,戍主一职逐渐被地方大姓把控。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基层社会正在慢慢融入北朝政权的体系当中。北朝的戍因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在有州郡县的地区,戍隶属于州,在无州郡县的地区,戍隶属于镇。镇与戍作为地方的军事据点在北齐各自发展出拥有不同僚佐属吏的机构。北朝的戍主要分布于南北朝中间地带,另有少部分在北部和西北地区。中间地带的戍主因为安抚新占领区的民众常兼任太守,戍主的地位多与郡太守相埒,亦有少部分与县令相埒。南朝戍主与北朝戍主在身份地位、职能演变、隶属关系等方面所呈现的诸多不同,主要源于南北朝政权的差异性。北朝是胡族建立的政权,自身在汉化的同时,也与南北朝中间地带的地方豪族经历着从军事对抗到融合的一个过程。而南朝始终没有一个持续的、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因此对中间地带的控制总是时强时弱,南下的移民潮更是加剧了中间地带的复杂性,最终这一地区也没有纳入到南朝的政权当中。更为值得注意是,从东晋十六国的坞壁林立到南北朝的诸戍对立,地方秩序也正处于混乱到稳定的重建过程,统一的社会土壤逐渐形成。隋代的统一表标志着地方重建的最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