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寨隧道隐伏溶洞对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xum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溶是西南地区隧道工程建设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岩溶地区修建的隧道工程与隐伏溶洞间的影响关系直接影响隧道的安全性,因此,隐伏溶洞对隧道围岩的影响是岩溶地区隧道设计与施工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德寨隧道隐伏溶洞段为研究对象,以FLAC3D数值模拟试验为手段,分析总结了德寨隧道单个和多个隐伏溶洞对围岩稳定性影响规律,并选取典型岩溶断面进行监控量测验证。论文主要工作内容和结论如下:一、结合德寨隧道的工程条件、已揭露溶洞情况和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对隧址区的隐伏溶洞进行归纳,按其特征分为以下几类:与隧道不同距离的隐伏溶洞、距隧道相同距离,相同位置,但高跨比大小不同的隐伏溶洞、位于隧道不同位置的隐伏溶洞、多个隐伏溶洞存在于隧道周围。二、结合岩石力学理论分析隐伏溶洞对隧道围岩影响的因素,并根据德寨隧道隐伏溶洞实际情况,选取不同距离、不同大小、不同高跨比、不同位置为代表因子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三、利用MIDAS GTS和FLAC3D三维数值模拟软件,研究了德寨隧道单个隐伏溶洞和多个组合隐伏溶洞对隧道围岩的影响,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以不同距离、大小的隐伏溶洞为单因子变量:随着溶洞面积增大,隧道拱顶的x向和z向受力和变形量也相应增加。随着溶洞与隧道的距离增加,围岩受力和变形量都相应减小。2、以不同高跨比(即不同长轴和短轴比值)的隐伏溶洞为单因子变量:隧道拱肩存在x向应力集中区,拱肩部位的x向变形量较大,当高跨比从0.5增加到1时,拱肩的x向变形量也随之增大;当高跨比从1增加到1.5时,拱肩的x向变形量减小,拱肩的z向受力和z向变形量随着高跨比的增加而变大。3、以不同位置的隐伏溶洞为单因子变量:当溶洞处于隧道边墙处时,隧道的x、z向应力图和位移变形图为不对称图形;当溶洞位于隧道拱肩延长线时,隧道拱肩将出现z向受力和z向变形集中区。4、当隧道拱顶上方与边墙一侧同时存在隐伏溶洞时,拱顶和边墙部位将产生较大的z向变形,同时存在z向应力集中区。5、当隧道拱顶上方与底板下方同时存在隐伏溶洞时,拱顶将产生较大的z向变形,同时存在z向应力集中区;底板存在反向z向应力集中区,同时产生向上的z向变形。6、当隧道边墙一侧与底板下方同时存在隐伏溶洞时,边墙处将产生较大的z向变形,同时存在z向应力集中区,减小了底板的z向变形量和z向应力。7、当隧道拱顶上方、边墙一侧与底板下方同时存在隐伏溶洞时,拱顶和边墙将产生较大的z向变形,并存在z向应力集中区;减小了底板向上的变形量和z向应力。四、对德寨隧道典型岩溶K21+145断面进行监控量测,验证了德寨隧道隐伏溶洞对围岩稳定性影响结论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说明本文研究成果合理,对岩溶隧道工程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近年来,国家重视并呼吁人工智能的发展。前年,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一文,要求创新整合以促进人工智能在国内与多专业领域融合应用,特别是在物流、金融、商务、家居等多个行业和领域,推动开展与人工智能创新融合的应用试点,全面提升产业智能化发展水平。在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文明中,税收有着重要作用,而税务部门作为国家经济职能部门之一,其主要工作职责之一,便是纳税人提供的规范、便捷的服务。税务
由于欧盟尚无统一的欧洲合同法,各成员国合同法中的强制性条款的差异成为欧洲共同市场一体化进程的阻碍之一,因此研究欧盟区域内冲突法意义上的强制性规则十分必要。基于现在
概述了传统有机材料、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以及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在铁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对其使用方法、应用效果等特点进行了评述。
注射疗法是目前治疗直肠脱垂的一项重要方法.常用的注射药物有酒精、50%葡萄糖、石碳酸杏仁油、5%鱼肝油酸钠、明矾注射液、芍倍注射液、消痔灵注射液等.注射方法有直肠黏膜
在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交融呈现新特点,许多矛盾和问题格外突出、多种意识形态相互激荡,党内存在着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性质和宗旨问题的新形势下,坚持把
近期在对已经成功创业的贵州女性农民工调查中发现,她们认为自己创业"成功"者,仅占调查总体的8.86%,认为自己"虽然成功但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者占总数的26.58%,而认为自己创业"不
自组织理论的视阈为高校学生的社团活动开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该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项目化管理对于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从高校学生社团发展本
解放区文学"大团圆"结局现象的产生,与解放区文学所承载的政治宣传使命有关,与解放区作家追求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通俗化思潮相关,体现了作家们对"五四"文学所作的某些反
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是近20年来出现的一种极富活力的音系学理论。它用制约条件取代音系规则,运用制约条件的交互作用处理音系现象,有较强的解释力。优选论为重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