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颠身份的地图空间构建研究 ——以《李尔王》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se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莎翁最具代表性的悲剧作品之一,《李尔王》通过主情节和副情节双重叙事的技巧,探讨了亲情与道德、继承与政治、民族与国家等重大时代议题。国内外学者主要从政治隐喻、意象解读、语言分析、圣经原型以及地图学等批评视角进行论述,构筑了《李尔王》的研究常规,却对该剧文本之下隐含的不列颠身份的地图空间构建策略鲜有系统论及,藉此构成了本研究的选题缘起。作为政治地图学的杰出代表,英国学者J.B.哈利明确指出,地图是一种权力背景下的话语:地图并非景观的惰性记录或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而是一种社会建构中的话语形式;地图是一种需要解码的图形语言,需要结合特定的时代语境加以阐释。具体到文学地图学领域,英国学者约翰·吉利斯认为,地图是关于任何空间意象的任意模型,地图的存在被看作是过程而非制品、符号行为而非惰性赝象,被地图边缘化的他者空间则在莎剧中得到寓意深刻的异己描绘。整体而言,哈利和吉利斯对地图政治维度的深刻诠释与《李尔王》的不列颠民族国家身份建构策略如出一辙,从而为本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的理论基石和逻辑关联。除导言和结语外,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三章。第一章聚焦李尔的模糊政治地图学语用策略,同时论及不列颠民族国家遭遇法军入侵时,奥本尼公爵和康华尔公爵暂时摒弃前嫌,建立不列颠军事联盟的深刻政治寓意。第二章探究该剧中多佛的在场和“加来”的缺席,发现剧中“隐而未现”的加来这个英格兰历史上的他者的存在,是为了服务于多佛的自我形塑和詹姆士一世统治时期的海外殖民扩张的权力构想。第三章挖掘该剧中法兰西国王和勃艮第公爵向考迪利亚求婚背后深刻的空间殖民寓意——勃艮第公爵和法兰西国王对考迪利亚的追求,实乃法兰西和西班牙两国对英格兰权力欲望投射的政治想象。研究发现,在地图面前分封国土的李尔俨然成为了当朝国君詹姆士一世和英格兰议会的双重悖论性镜像表达,其模糊政治地图学语用策略淡化了地图上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政治及自然地理边界,进而弱化了当朝君主的亚文化外邦身份的“苏格兰性”以及其生母的天主教血统,不列颠共同体身份得以维系。为了凸显不列颠性的高贵,莎士比亚还刻画了西班牙见利忘义、贪婪成性的嘴脸;法国政体则被女性化为受贬斥的他者,两国由此成为“褒己贬他”的不列颠中心主义的牺牲品。
其他文献
对儒士道德人格的研究在于中国古代儒家将自我的生命作为学问的对象,使个体生命本身成为道德实践的过程。本文对儒士的道德人格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儒士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是如何演变生成的,儒士道德人格的特质主要集中在德行与德性的融合中,儒士道德人格实现这一完整的过程。东周以降,儒士作为一特定群体逐步从士人当中演化出来,儒士一方面承继了士人在“事”、“学”、“族”多种社会功能中扮演着的重叠角色,另一方面又
英语短语动词随处可见且用法灵活,英语母语者在各种场合都高频率地使用它。实际上单个英语短语动词可以表达的意义远超一种,英语短语动词的意义尤其是其多义特征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过去人们认为短语动词的意义是具有任意性的,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近些年来学者们开始尝试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短语动词的多义性。通过在研究中应用认知语言学中提供的各种概念,短语动词中小品词的意义已经得到较为全面地研究。然而,动词和小品
“火”作为一种为人熟知的自然现象,对人类自身的进化和生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有力的促进了生活生产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因此“火”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这种紧密关系使得汉字“火”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成为汉语中的基本词汇并在构词方面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使其在本义的基础上拓展出更加丰富的义项。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语义拓展的重要机制,构建起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认知桥梁。目前学者对于“火
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经常发生在社会交往中,会在认知、情感、行为、甚至健康等诸多方面对个体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个体作为群体的基本组成单位,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状况也会影响群体及群际关系,而社会的高效快速发展离不开稳定、和谐、健康的群际关系。前人对社会排斥的研究更多关注对排斥目标的身心影响。然而社会排斥不仅对排斥目标产生心理和生理作用,同时对第三方(旁观者)也会产生影响。旁观者的认知
作为艾略特的第一首成名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集中体现了艾略特早期诗学思想和现代性特征。国内外英美文学研究界已从诗歌寓意、人物形象、艺术特征、认知诗学等视角对该诗进行了研究,但有关艾略特早期思想研究尚有探讨空间,而且有关尼采悲剧精神视域下的《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以下简称《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与悲剧精神衰落现象、艾略特的悲剧美学观点以及现代生存现状思考的关联研究专题尚未出现,由此构
“溢出”假设理论(Engfer,1988)指出,拥有令人满意和伴侣支持的婚姻,个体更容易对孩子的需求做出敏感性地回应;相反,敌意或冲突的婚姻会导致父母对孩子不够关心和要求严厉。但也有研究证明了“补偿”效应和“区分”效应的存在。出现这样的不一致可能与个体的特质有关。感觉加工敏感性(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SPS)是个体的一种人格特质,代表了个体对环境的敏感性。这
中国传统诗歌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之前对于中国传统诗歌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文学本身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传统诗歌的研究中来,试图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从不同的视角来诠释中国传统诗歌。我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当属唐朝,而唐朝的诗歌创作又首推李杜。杜甫一生经历了仕途受挫和安史之乱所带来的流离与唐王朝的衰落,使得“悲”情感在他的诗歌中体现得尤为强烈。所以本文选择了杜甫的诗歌
英语“down”和汉语“下”是英语和汉语中两个重要的相似概念,它们都分别具有副词、形容词、名词、介词和动词的词性,用法多变。已有不少学者对“down”和“下”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以往研究主要囿于单一语言,比如对英语“up”和“down”,或对汉语“上”和“下”的对比研究,对“down”和“下”跨语言的对比研究较少。即便是跨语言的研究也只是聚焦于“down”和“下”空间隐喻的用法比较,
身份与身份建构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社会学、哲学、文学、语言学、语用学等领域都受到了广泛关注,尤其受到新左派、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青睐。其基本含义是指个体与特定社会文化之间的认同。认同是对主体自身的一种认识和描述,其中文化认同对主体自我认同的影响最大,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主体身份的变化。随着语用学的迅速发展,身份认同理论和身份建构理论成为语用学研究的热点。当一个人是社会中某个特定角色的拥有者
伊恩·麦克尤恩(1948-)是当代英国文坛颇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几十年来,他笔耕不辍,著作颇丰,题材广泛涉及现代社会的各个阶层,从底层民众到中产阶级再到上流精英无所不包。随着麦克尤恩在主流文学圈获得的评价越来越高,其作品在图书市场上也备受欢迎,他已被公认为英国的“国民作家”(National author)。然而,作为一名当代作家,“这个时代的伟大制图家、历史见证者”,麦克尤恩的许多作品却体现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