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日光温室内番茄生长状态检测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hx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光温室中番茄生长状态的检测是番茄生产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目前实现日光温室中番茄生长状态检测的主要方法是人工检测,这种检测方式不仅需要病害知识经验丰富的人员定时记录,增加人工成本。并且在夜间等暗光环境下无法进行有效的检测与记录,导致无法快速应对时效性强的病害问题及其他突发状况。因此本文结合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以及目标检测的深度学习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日光温室内番茄生长状态的检测研究。针对复杂光环境下识别困难的问题对目标检测模型进行改进,优化模型的信息传递方式,并基于该模型开发了一款夜间番茄图像快速识别软件。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通过对YOLOv5目标检测模型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将YOLOv5的网络架构进行拆分,建立改进型YOLOv5的夜间番茄目标检测模型。引入anchor计算函数进行机器学习,提高了抓取小目标特征值的效率,减小了真实检测框偏离程度,并提高了被遮挡物体的识别精度;利用CIOU损失函数代替原有的GIOU损失函数,增加了中心点距离度量,可以直接最小化两个目标框的距离,提高收敛速度。完成模型的修正后在相同环境的番茄图像数据下与传统YOLOv5目标检测模型以及Faster R-CNN模型进行对比试验。实验表明:改进后模型的检测时间为传统CNN模型的6.7倍,交并比较改进后YOLOv5低了3.5%,说明了改进后YOLOv5对提取不同番茄果实特征信息与区分背景与目标信息的能力更为突出,改进型YOLOv5目标检测模型的鲁棒性和检测精度有明显提升。(2)改进了数据增强模式,引入主动学习策略代替原有马赛克数据增强处理番茄表面缺陷的图像数据,解决了模型大小和识别精度不兼容的问题,减小了人工标注成本,提高标注效率;将原有的特征金字塔网络结构替换为AF-FPN网络结构,并融入并行模式中的注意力机制和特征增强模块来减少特征图生成过程中的信息丢失,提高运算速度。利用优化后YOLOv5目标检测模型与传统模型进行对比试验,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模型识别精度提高了3个百分点,速度提高了1.6个百分点。(3)基于改进型YOLOv5目标检测模型的架构开发了一款夜间番茄识别的手机应用,对网络模型的架构进行适配性的调整,能够使软件适配手机端安卓系统。将改进型YOLOv5模型制作的手机应用与传统模型开发的手机应用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目标检测模型的手机应用对不同成熟情况的单果识别精度可达100%,对于遮挡情况下的多果识别精度可达96%,对比传统目标检测模型的手机应用相比识别精度与速度均有提高。
其他文献
浅沟侵蚀是发生在陡坡耕地上一种线性侵蚀方式,在黄土高原坡沟侵蚀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目前对于浅沟的研究多集中于室内模拟试验和野外坡面单元定位试验。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影像已逐渐应用于浅沟研究中,然而基于遥感影像进行浅沟空间位置识别的方法多为目视解译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关于深度学习进行浅沟识别的报道鲜有见闻。本研究以2009~2021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来源,采用深度学习图像语义分割模
学位
适宜的土壤含水率是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当前,具备高机动性和及时性等优势的无人机遥感技术已经成为监测土壤含水量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然而目前在使用无人机遥感监测不同下垫面条件的土壤含水率时并没有一个相对规范的光谱信息采样窗口大小及其选择方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河套灌区内的三块典型田块为研究区域,分别在裸土期和植被覆盖期获取土壤含水率数据和研究区域的无人机多光谱遥感影像。使用不同窗口大
学位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其产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供应安全。籽粒灌浆过程是提高产量的关键,弱势籽粒灌浆不良是限制玉米产量的重要难题。为了提高产量,农民往往采取过度施氮以及频繁耕作等措施,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氮肥利用率低、农田碳排放增加等各种经济和环境问题。另外,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有限、年际降雨量分布不均和严重的蒸发损失(1500 mm)使土壤水成为限制该地区农业可持续的重要因素。保护性耕作措
学位
参考作物蒸散量(ETo)是农业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估算ETo对于农业水资源管理、作物需水量估算和灌溉优化调度都具有重要意义。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FAO-56 Penman-Monteith模型被认为是计算ETo的标准模型,能够得准确估算ETo。然而,许多地区缺乏该公式所需的完整气象数据,导致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为了探究在有限气象数据输入条件下替代FAO-56 Penman
学位
日光温室作为农业生产过程中主要设施之一,由保温蓄热墙体、高透光率薄膜和一定的围护结构所构成,可通过后墙的蓄放热来保证温室夜间的温度,从而实现农作物越冬栽培生长的目的,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随着对日光温室的深入研究,农业研究者已经意识到温室内温度是影响室内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原因之一,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作物的正常生长。因此,探究日光温室内温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建立了温度梯度分布模
学位
甘肃陇中是中国春玉米重要产区之一。该区水资源短缺、降雨少、蒸发大,作物供需水不匹配且经常受播种期低温影响。因此,提高该区雨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当地土壤水热状况对促进陇中地区玉米高效可持续生产十分迫切。本文以半干旱区雨养春玉米为研究对象,依据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双垄沟播种植方式下:覆膜(F)、不覆膜(NF),不同株距:25 cm(R1)、35 cm(R2)和行距配置:70+40
学位
黄土高原丘陵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同时也是中国生态环境最脆弱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为解决退耕还林耕地面积减少后黄土高原新造土地结构差、肥力低下等问题,于2019和2020年5-10月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站石窑沟川地试验场开展相关研究。试验设5个处理:有机肥+化肥(ON),粉碎秸秆+化肥(FN),50%有机肥+50%粉碎秸秆+化肥(OFN),化肥(N)和不施肥(CK)。主要研究
学位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干旱的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发生范围都越来越严重。快速、准确地监测干旱的发生,探索植被光合对干旱的响应,以及气象因子对植被光合的影响对于保障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的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具有对干旱条件下区域植被光合作用进行早期监测和准确评估的潜力。本文选取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域,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和土壤含水量描述黄土高原地区的干旱情况,同
学位
随着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实施以来,该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植被覆盖率明显上升,其中乔木林以经济林苹果和生态林刺槐较为明显。然而大面积种植的苹果和刺槐也带来了新的生态问题,如土壤干化、植被退化等。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随着气温的升高和水资源消耗量的增加,再加上黄土高原地下水储量小且深,降水补给不足,水逐渐制约着植物的生长。为了进一步评价和预测植被恢复的可持续性,必须研究区域水分利用效率及对
学位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作为典型的绿肥植物,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生草和退耕还林(草)工程中被广泛种植。干旱半干旱地区绿肥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主导因子是水分,而土壤水分常呈现多变低水状态。同时,根据相关模型预测,全球CO2浓度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这势必会对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产生影响。因此,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