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掺杂纳米TiO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a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TiO2为代表的半导体光催化氧化技术,能在常温下利用光能氧化分解污染物,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环境治理新技术。但TiO2禁带宽度大(3.2eV),只能利用太阳光中的紫外线部分(仅占太阳光能3~4%),这使TiO2光催化剂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采用非金属元素氮对TiO2进行掺杂改性,是拓展TiO2光谱响应范围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以钛酸四丁酯为钛源(Ti4+),以苯胺(An)为氮源,首先通过将溶胶-凝胶法与原位聚合法耦合制备PANI/TiO2前驱体,通过改变An:Ti4+比例(简称PT)制得了C系列前驱体(C-PANI/TiO2),进一步通过改变合成时反应溶液的pH值制备了A系列前驱体(A-PANI/TiO2),通过FT-IR、XRD和SEM等分析方法研究了两类前驱体的结构。采用煅烧方法,由C和A系列前驱体分别制得NC和NA两个系列的N掺杂纳米TiO2光催化剂。考察了煅烧温度、前驱体的组成和结构等因素对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用FT-IR、XRD、SEM、TEM、XFS及UV-Vis等测试方法表征了NC和NA系列光催化剂的结构和光谱性质。通过亚甲基蓝光催化降解实验研究了上述氮掺杂TiO2的可见及紫外光催化性能。 研究结果表明:在PANI/TiO2前驱体中,PANI与TiO2形成一种纳米杂化结构;PANI/TiO2前驱体在煅烧过程中,通过PANI热分解实现TiO2的N原子掺杂,并形成掺杂态的TiO2-xNx相,而且在TiO2-xNx颗粒中有一定量的残炭存在,催化剂呈球状,粒度为10~50nm。将PT=2:1的C系列前驱体,经500℃煅烧3h,制备的NC2-500光催化剂中,XPS分析表明,其中N的掺杂摩尔百分比为:0.36%。进一步将PT=0.5:1的C系列前驱体在不同温度下煅烧时,发现NC系列催化剂在保持紫外区有良好吸收的同时,其可见光区的吸收带边扩展到700nm,经590℃煅烧所制备的NC0.5-590光催化剂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强度最大。pH为7的亚甲基蓝溶液光降解实验表明:NC系列催化剂中,PT=0.0625:1的C系列前驱体经500℃,煅烧3h所制备的NC0.0625-500光催化剂对亚甲基蓝的可见光及紫外光降解效果均最好,3个小时可见光降解率达到75%,1小时紫外光降解率达到100%;A系列前驱体经500℃煅烧3h所制得的NA系列催化剂不仅在紫外区有良好的吸收,而且其可见光区的吸收带边扩展到了750nm,其中pH=8的NA8-500光催化剂可见光区的吸收强度最大,该催化剂对亚甲基蓝的可见光降解率3个小时达到85%以上,此外,NA4-500光催化剂3个小时的可见光降解率也可达到83%。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NA系列催化剂具有较高的亚甲基蓝光降解催化活性。 光催化降解的条件对上述催化剂降解亚甲基蓝的光催化活性也有较大影响。当亚甲基蓝溶液pH值增大时,降解率先增大后减小。当向该反应体系中加入H2O2时,在亚甲基蓝溶液的pH值为7时NA4-500催化剂的可见光降解率可提高到99%;实验中NA4-500催化剂的最佳投加量为6mg/ml(CMB=10mg/l),此时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最高达89%。 采用高温煅烧法对失活的NA4-500光催化剂进行再生处理。室温条件下,再生的NA4-500催化剂对亚甲基蓝的可见光降解率由初次的83%降低到再生使用时的53%。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该文综述了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总结了其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通过对制备工艺的研究,旨在提出一种新型正极改性材料LiNiCoO的制备工艺,以改善材料的放电性能和降低成本,同时对该材料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作进一步的研究.该研究将溶胶-凝胶法和喷雾干燥法相结合,研究了溶胶、喷雾干燥、煅烧等工艺过程和参数对合成产物结构形貌及电性能的影响;采用高分子化合物RB-1调整溶胶体,并考察了RB-1添加
该文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HF)和密度泛函理论方法(DFT)(B3LYP),在6-31+G和6-311+G基组下,分别对Mg的9种水合离子结构和9种[MgSO]接触离子对、Zn的7种水合离子结构和12种[MgSO]接触离子对,以及各种SO水合离子进行了几何结构优化;还对硫酸镁的[Mg(SO)Mg](n=1-3)和[Mg(SO)SO](n=1-3)正、负离子簇,以及硫酸镁离子对链(MgSO)(n=
学位
本文以对石南31井白垩系清水河组岩性油气藏砾岩油层段的时代归属所产生的争议为线索,通过应用陆相层序地层学和成因地层学原理及研究方法,结合地震、测井地质解释和地层对比等研究手段研究了白垩系清水河组清一段(K1q1)的层序界面划分及沉积微相。通过建立高分辨率井-震统一的等时层序地层格架,研究了沉积体系时空展布规律,结合三维定量解释技术在等时格架的约束下,进行了储层反演;结合地层对比结果搞清了高频层序内
油层细分对比及沉积微相研究是油气开发工作中重要的基础工作,它是在区域地层和小层对比的基础上,在确定的含油层系内,利用开发生产井较丰富的地质动态资料,进行油组的细分对比和平面上细分沉积微相研究。在研究中,主要利用现代沉积和河流沉积类比法、野外储层露头模式、岩石相和测井相研究方法解剖五2西克下组块状砂砾岩体,在原8个小层认识的基础上解剖细化为25个岩相单元;精细沉积相研究认为五2西克下组属于扇三角洲沉
学位
本文概括介绍了辽河油田超稠油开发现状。从构造特征、沉积特征、流体性质、油水分布特点、地层压力和温度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杜84绕阳河油藏地质特征及超稠油“四高一低”的特殊物性。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对该区块的开发特征、直井与水平井吞吐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从油藏地质参数、注汽工艺参数、射孔厚度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油井吞吐效果的制约因素,为后续油井的吞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针对吞吐过程中存在的生产周期短、回采水率
辽河西部凹陷经过几十年的勘探和开发,探明了大量的油气资源,勘探难度越来越大,地层岩性油气藏以及特殊油气藏的勘探将成为辽河西部凹陷重要的勘探对象,油气勘探已经进入增储挖潜的精细勘探阶段。尽管经过多年的研究,但剩余资源潜力及其空间分布研究还不够精确,研究结果不能满足当前隐蔽油气藏勘探工作的需要,严重制约着油气勘探的思路。本文应用生烃化学动力学和生烃潜力法对辽河西部凹陷生排烃历史进行了研究,结合西部凹陷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