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解放区土改小说的互文性研究——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说起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aohua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研究目光驻留在40年代的解放区土改题材小说之上,以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为主要范本,并辅以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赵树理的《邪不压正》,挖掘它们与民间故事及之前乡土小说(如“五四”乡土小说、社会剖析小说、京派田园小说)、毛泽东的政治话语、作家早期的创作个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指出同一时期、同为土改题材的小说在文本内部构造方面具有的某些共性特征,以及不同作家在处理相同题材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  综观40年代以来,对于该时期土改小说的研究,研究者重视不够,在有限的研究中又偏重于按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小说的真实性问题、人物形象问题、艺术价值问题,而对小说中的民间性/乡土性、作家的创作个性的重视显得相对不足。因此,重新研究土改小说有利于恢复它们在文学史上真实的、公平的地位,廓清长期以来对其批评的误区,并还将提供一套新的解读方法阐释土改小说,这对其他的政治小说研究也具有方法论价值。  有鉴于以往研究的缺陷,本文采纳结构主义诗学中的“互文性”理论,既将小说放置在民间文学和“五四”以来乡土题材小说的框架中,也结合小说诞生的现实政治环境,并联系到作家们早期的创作个性来进行全面研究。通过研究发现,首先,丁玲的《桑干河》是由民间话语、政治话语、个性话语共同构造而成的,三者间相互作用给小说解读带来了一定的含混性和多义性,而这也为小说后来坎坷的批评史埋下了相关隐患。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赵树理的《邪不压正》也具有相同的特征。其次,三位作家处理三种话语关系的方式又各不相同:丁玲采取了浓重的政治话语,又自觉地以创作个性来化解政治的图解化和简单化,使得《桑干河》的艺术成就相对较高;周立波则努力将创作个性消融于政治话语中,造成《暴风骤雨》为党代言的结果;赵树理的创作个性是基于民间资源的,因而,表面上《邪不压正》中政治话语较少,但其实他的创作个性是被政治追认和追捧出来的。再次,由于三者关系的处理方式不同,在极度政治化的年代,《桑干河》和《邪不压正》必然受到批评,而在政治宽松时期,《暴风骤雨》的弊端也必定被人们揭穿。
其他文献
在中国当代文坛,方方是一位在艺术上有着独特魅力的女作家。方方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登上文坛以来,就成为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关于方方小说的研究,解读层出不穷。
在后现代主义的一片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中,詹姆逊旗帜鲜明地复兴并发展马克思主义。他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包容一切理论的基本原则,从而与后现代主义奇妙地结合在一起。受德、法理论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和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一大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服务规范的新建小区相继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与此同时,还有
柳恽是在永明诗风影响下成长的诗人,也是梁室著名才士,梁代前期重要作家。对于他,长期以来,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因而本文首先考订了柳恽的家族河东柳氏东眷的世系,并对东眷在江左
八十年代中期,《中葡联合声明》签署後,澳门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澳门政府逐渐重视本地的文化发展,澳门文学亦在这时期迅速发展起来,大批文学作家以及文学评论家涌现,为澳门文坛增
二十世纪初的破除旧文学,建立新民主主义文学体系的大革命中,涌现出了一批璀璨耀眼的时代精英,这些人物为现代文学的创立,为整个中国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献,起到了巨大的推动
该文第一章从作家创作心理、个性气质、人生经历和地域文化与作家的生命审美化的内在契合的角度凸现其文化心态和审美观念.第二章从他的长篇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进行文本分析,
期刊
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前进,我国的教育情况也有显著的提升.在我们课堂上普遍采取激励式的教学方法.激励教学法可以开发出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让
任何理论都是随实践发展的。当实践的结果突破了旧的理论的樊篱时,理论的更新便是不可避免的了。在文艺学基础理论中现实主义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它又是受着文艺创新实践冲击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