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离子与生物小分子配合物及其体液中物种分布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jiay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离子与生物分子作用的研究是生物无机化学研究热点之一.研究稀土、钙和锌离子与生物小分子的作用及其在体液中的物种分布对于考察稀土在体内的运输、代谢、生物效应及其对生物金属离子钙、锌生物功能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亦可为阐明稀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该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新工作并取得重要的新研究结果.1.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用pH电位法对Yb,Zn两种金属离子与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半胱氨酸、天冬酰胺和谷氨酰胺六种小分子配体组成的二元体系进行了研究,通过SCOGS2程序确定了体系中存在的物种并测定其稳定常数.通过对比得到配合物稳定性的一些重要规律.2.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研究了四种稀土离子(Pr(Ⅲ)、Gd(ⅢⅡ)、Tb(Ⅲ)、Yb(Ⅲ))和两种生物金属离子(Ca(Ⅱ)、Zn(Ⅱ))与以柠檬酸作为第一配体,七种小分子生物配体(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丁二酸、半胱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为第二配体的三元体系.通过SCOGS2程序确定了各体系中合理的物种类型并测得其稳定常数.运用COMICS程序,对各体系中金属离子随酸度变化的物种分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上述工作发现三元配合物是一类重要的物种.也发现稀土与钙、锌三元配合物稳定性相近,这表明稀土可与钙、锌竞争生物配体.3.运用COMICS程序,以金属离子与生物小分子二元和三元体系的数据为基础,模拟计算得到Gd(Ⅲ)与Ca(Ⅱ)/Zn(Ⅱ)共存的以柠檬酸作为第一配体,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丁二酸、半胱氨酸作为第二配体的四元体系中稀土离子对钙、锌离子物种的影响.发现稀土可明显影响钙的物种分布,而对锌的略有影响.4.合成了Gd(Ⅲ)与丙氨酸、Sm(Ⅲ)与异亮氨以及Yb(Ⅲ)、Zn(Ⅱ)与亮氨酸配合物单晶,并测定其晶体结构.上述配合物分别具有双核二聚体结构以及氢键组装的Zn(Ⅱ)四面体和Yb<,4>O<,4>立方烷结构.研究发现无多齿羟基配位和稀土与配体1:2的摩尔比利于二聚体结构生成;高pH和多齿OH<->配位利于生成立方烷结构5.在HF/LANL2DZ水平,研究了La(Ⅲ)与半胱氨酸的配位作用.得到了它们的优化结构、体系能量、能隙及电荷分布,取得了与实验相一致的结果.6.运用数学模型法研究了人体液中Gd(Ⅲ)、Ca(Ⅱ)和Zn(Ⅱ)的物种分布,并考察了外源性Gd(Ⅲ)对Ca(Ⅱ)和Zn(Ⅱ)物种分布的影响.发现不可溶的物种是Gd(Ⅲ)的重要物种.也发现Gd(Ⅲ)对Ca(Ⅱ)、Zn(Ⅱ)物种分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可能引起了Ca(Ⅱ)、Zn(Ⅱ)的生物功能某种变化.
其他文献
大环希夫碱稀土配合物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质,在新材料的研究、稀土的分析及分离、生物活性等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不同类型的大环希夫碱配体对稀土元素的配
离子型电驱动器是一类能够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的电活性聚合物材料,相比于传统的压电陶瓷、形状记忆合金等,具有轻质柔性、致动电压低、弯曲形变大等特点,在仿生机器人、智能传感
以新鲜稠李花粉为试材,采用花粉离体培养法,研究蔗糖、硼酸、钙等组分对其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硼酸、钙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够促进花粉萌发,但超过一定浓
近年来,人们对超临界流体的性质和应用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其中,研究混合流体在近临界区的相行为和性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围绕着两个方面的工作进行,一是通过热力学方法
本文报道了非线性光学晶体低温相偏硼酸钡β-BaB2O4(简称BBO晶体)的生长研究、性能测试及缺陷研究.本文描述了BBO晶体的生长实验过程,并详细讨论了助熔剂选择、溶液轴向温度
应用单、双通道微/纳米管研究液/液界面上电荷转移反应过程是目前液/液界面电化学和电分析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该文简要地回顾了液/液界面电分析化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介绍
核酸识体是通过指数富集配体系统进化(SELEX: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技术筛选出来,能与蛋白质等各种配体特异性结合的新型寡聚核苷酸.
该论文工作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技术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在石墨表面的吸附及组装行为进行了研究;2.利用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
17世纪中叶,中国正处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变革与政治动荡之中。六朝古都金陵(今南京),这座中国历史上南方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此时作为朱明南都和东南交通枢纽,经济发达,文坛艺
聚合物光伏电池作为一种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获得了国际的普遍关注。随着活性层材料的发展,形貌控制以及界面层的优化,聚合物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已经超过10%。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