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在贵金属电极表面吸附及氧化的电化学原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l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氧化碳(CO)分子对阳极电催化剂的毒化是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及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燃料电池阳极电催化剂的活性及抗CO中毒能力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实现商业化的关键所在。从分子水平上深入理解CO在贵金属上的吸附行为及氧化机理有助于解决CO的毒化问题,这也是燃料电池电催化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本博士论文利用原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对一氧化碳分子在Pt、Pd、Ru、Rh贵金属核壳结构纳米粒子薄膜电极表面的吸附行为及电化学氧化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系统地研究了CO表面覆盖度、溶液pH值以及CO分压对CO在Au@Pt核壳结构纳米粒子薄膜电极表面的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COad覆盖度的增加,Pt—COL(顶位吸附CO)振动频率红移,C---OL振动频率蓝移,而Pt—COL及C—OL的谱带强度则均增大。从CO饱和的H2SO4溶液切换到N2饱和的H2SO4溶液后,Pt—COL和C----OL的峰强度分别增加了6%和30%,Pt—COL的伸缩振动频率及C—OL的伸缩振动频率分别蓝移到红移了4 cm-1。根据拉曼光谱的强度、振动频率和CO分子间偶极耦合作用的定量分析得知Pt—COL带强度增加主要来源于CO分子取向的变化,Pt—COL频率变化来源于化学作用;另一方面C---OL带强度增加来源于吸附CO分子的偶极耦合作用和取向变化,C—OL带频率变化来源于偶极耦合作用及化学作用。另外在相同电势下在酸性(H2SO4)和中性(Na2SO4)溶液间切换的时间分辨SERS研究中,H2SO4溶液中的Pt—COL及C---OL频率分别比Na2SO4溶液低2 cm-1及高7 cm-1,此频率变化主要来源于H2SO4溶液中的共吸附氢原子导致的CO分子从“准线式位”向线式位的偏移。当溶液从H2SO4或NaOH溶液切换到Na2SO4溶液后,Pt—COL及C----OL带强度急剧降低约50%,此强度降低主要来自于SERS化学增强因子的变化。2.通过研究不同pH溶液中CO在Au@Pt纳米粒子薄膜电极上吸附的电位效果而探讨了电化学Stark效应。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电势区间Stark斜率dvC—OL,B/dE(C—OL,B表示线式及桥式吸附的CO)为正值而dvPt—COL,B/dE为负值。dvPt—CoL,B/dE在整个电势区间基本不变,dvC—OL,B/dE随电势负移明显增加。上述受电势影响的光谱行为可以用d(Pt)→2π*(CO)反馈及5σ(CO)→sp(Pt)成键的化学作用和CO分子之间的偶极耦合作用来解释。由于Pt—CO振动模的偶极耦合作用比较弱,测量的dvPt—COL,B/dE能够直接作为电势导致Pt—CO键长及键强变化的依据。根据理论推导的关联Pt—CO键长、吸附能与振动频率的解析公式及实验测量的Pt—CO振动频率,我们估算出当电极电势发生变化时,COL(COB)的吸附能变化为0.20(0.37) eV/V,而COL(COB)键长变化为0.005 (0.01) A/V。COB比COL的△Eb/△E更大说明COB的化学键对界面电场的变化比COL更为敏感。另外,我们进行了基于周期性slab模型的DFT理论计算,得到了COad表面覆盖度为0.25及0.75 ML时不同电场下的Pt—CO及C--O的振动频率及Stark斜率。DFT理论计算得到的dvPt—COL,B/dE and dvC—OL,B/dE比电化学实验观测值要小得多,另外基于slab模型的DFT理论计算结果表明|dvPt—COL/dE|>|dvPt—COB/dE|,这与实验结果矛盾,说明DFT计算所使用模型或计算方法仍旧需要进一步改进。3.研究了酸性溶液中CO在Au@Pt核壳纳米粒子薄膜电极上氧化前峰机理。另外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了不同pH溶液中CH3OH在Au@Pt纳米粒子薄膜电极上的氧化机理。在氢原子欠电位沉积(H-upd)电势区间吸附的CO在CO饱和的酸性溶液中进行电位扫描时在0.4~0.8 V出现氧化前峰,而在双电层电势区间吸附时则无氧化前峰出现。通过定量比较0.06和0.35V下饱和吸附CO后的拉曼光谱,发现其拉曼光谱没有明显的区别。因此推断在氧化前峰区CO氧化的难易程度很可能不是由表面CO的吸附构型决定,而是来源于不同吸附电势下的Pt基底的晶格结构变化。原位SERS实验发现Au@Pt内米粒子薄膜电极上甲醇在酸性、中性和碱性溶液中的氧化机理是类似的。甲醇在Au@Pt纳米粒子薄膜电极表面脱氢生成的CO以顶位和桥位吸附,三种溶液中COL和COB的比例有很大差别,这可能是三种溶液中界面电场以及电极表面共吸附物种不同导致的。4.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了不同pH值溶液中CO在Au@Pd纳米粒子薄膜电极上的吸附行为,并利用DFT理论计算了不同吸附位、电极电势及覆盖度下CO在Pd(111)表面吸附的键长、吸附能、振动频率。计算结果表明CO在Pd(111)上最稳定的吸附位为穴位,CO在Pd上的吸附能随着电势负移而降低。在-1~0.5 V/A的电场范围内,Pd—COL,M及C—OL,M的振动频率与电极电势成线性关系,说明CO在Pd上吸附时,单纯的电场作用会导致线性的Stark效应。中性和碱性溶液中的原位SERS实验发现Pd—COM及C---OM振动的Stark斜率存在明显的非线性行为。原位电化学SERS实验结果表明Pd—COM及C—OM振动的Stark斜率可以分为三部分:i)从-1.5至-1.2 V,分别为-8~-10和185~207 cm-1/V; ii)从-1.2到-0.15 V,分别为-30-~-31和83~84 cm-1/V; iii)从-0.2到0.55 V, Pd—COM及C—OM振动的Stark斜率分别为-15及43 cm-1/V。根据同步记录的循环伏安曲线,中性和碱性溶液中Stark斜率发生突变的电位恰好对应于析氢起始电位。结合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结果,中性和碱性溶液中的非线性Stark效应来源于析氢电位区间在Pd电极上的共吸附氢原子所导致的CO从桥位向穴位的转化。5.初步研究了CO在Au@Ru及Au@Rh壳纳米薄膜粒子电极上的吸附及氧化行为。在酸性溶液中,55 nm Au@2 nm Ru纳米粒子不稳定,易出现针孔。在中性溶液中55 nm Au@2 nm Ru纳米粒子比较稳定,在较负电位区间(-1.2~-0.6 V vs.NHE)仅观察到吸附在Ru上吸附的CO的Ru—CO振动和C—-O振动峰;在较正电位区间(大于-0.6Vvs.NHE)Ru发生氧化,可以同时观察到吸附在Ru和RuOx上的Ru—CO及C—--O谱带。RuOx上吸附CO的C—O谱带强度比Ru上吸附CO的C—O谱带强度要大得多,这主要是由于RuOx上吸附CO的C—O振动的拉曼散射截面较大的缘故。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CO在Au@Rh上吸附的原位SERS实验表明Au@Rh纳米粒子不稳定,易形成“针孔”。在碱性溶液中Au@Rh纳米粒子比较稳定。通过原位SERS实验验证了CO饱和的NaOH溶液中,CO在Au@Rh核壳纳米粒子薄膜电极上的氧化机理为Langmuir-Hinshelwood类型反应。综上所述,通过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及密度泛函理论的研究结果,从分子水平上理解了CO在几种贵金属纳米粒子表面的吸附及氧化机理,为研究开发具有抗CO中毒并具有高催化活性的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提供了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离子液体独特的溶剂性能使它在合成和催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离子液体的经济问题和可能的环境友好性问题使得人们逐渐把目光投向了离子液体自身的催化性能。人们通
<正>近日,在过去的四年中,三星电子凭借Galaxy系列智能手机的成功收获了数十亿美元,并与苹果公司在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并驾齐驱。但未来几年三星的前景不容乐观,因为为了在中低
合作博弈理论中,稳定的财富分配方案是维系大联盟的根本,所以一直是经济学家和管理工作者极感兴趣的焦点之一。本文研究"考虑绩效因素"的合作博弈中的核分配问题,提出"简单化
论述了一种适用于玉米青饲料收获的甩刀式切抛器,对这种切抛器的设计原理和工作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工作参数的田间试验与分析,提出了影响甩刀式切抛器切碎质量的主要因素。
<正>伴随着中国农谷省级战略的建设实施和崛起壮大,近年来融产业、绿色、创新、富民于一体的中国农谷·万亩蓝莓产业园在荆门市掇刀区蓬勃兴起,预计3年后这里将建成湖北乃至
15%的药品加成率被看做我国公立医院的最大弊端,取消药品加成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文章运用SWOT分析对药品零差率下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进行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分析
<正> 1903年6月16日,亨利·福特和他的十一位合伙人在密歇根州的兰辛州会议大厦签署公司组建文件,福特汽车公司成立并悄然进军汽车行业。仅凭28000美金,这群有着高度自信,并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一首叙事长诗,关于此篇作品的主题思想历来都有所争异,本文主要从作家创作的主张和作品的情节结构上来浅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这首长诗既有对唐玄宗
<正> 患者男,52岁,吞咽不适2个月,在外院内镜检查时发现食管中段肿物。入我院后,查体全身皮肤未见黑色素瘤。Fujinon EG 485 ZW 变焦放大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中段距门齿26cm 处
如何用环境属性空间异质性解释植被动态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该项研究中,选择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演替群落为研究对象,在小区面积相同、样方数目和面积相同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