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P流量状态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中的流量由数以万计的不同应用产生,其构成结构会随应用的变化而变化。充分掌握网络总体的流量构成以及各种成分的变化规律对网络管理和网络行为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互联网及其流量的快速增长,通过网络流量测量来理解网络行为是网络管理、规划和发展的基础。  通过对2005年以来CERNET江苏省网边界流量的观测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报道,发现互联网中的UDP流量比例在不断增高。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展开,主要研究互联网中与UDP流量行为相关的问题,旨在对当前的高UDP流量现象给出合理解释的同时,评价在UDP流量比例较高的网络环境中使用UDP作为传输层协议的流量对使用经典的TCP协议的应用的传输性能产生的影响,并为高UDP流量的网络环境提出可行的拥塞控制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均基于主干网络信道上的实测数据展开。论文工作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  论文首先完成了一个面向高速主干网流量的综合性研究平台-IPTAS(iptas.edu.cn),该平台具有面向主干网的IP trace采集、分析、发布和管理等功能。目前平台的IP Trace库中保存有2005年以来在CERNET江苏省网边界定期采集的IP Trace,数据总量近40TB,总时长近1000小时,是目前国内时间跨度最长、最为完整的IP Trace库之一。这些数据为网络管理、网络行为学等研究工作提供了珍贵的分析数据源。  论文随后对IPTAS提供的Trace数据进行了UDP流量与TCP流量的Hurst指数对比分析和流速分析,结果表明相同环境中的UDP流量的Hurst指数略高于TCP流量,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带宽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UDP流量比例会对TCP流速产生影响。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面向时间粒度的TCP综合性能测度-R测度,利用这个测度,采用经典的正态分布检验、显著性检验、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完成了面向实测数据的UDP流量比例对TCP传输性能的影响分析,分析结果表明UDP流量比例是影响TCP传输性能的因素,随后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建立了R测度与UDP流量比例和占用带宽间的经验公式。  目前所有的拥塞控制机制均平等处理TCP和UDP报文,对具有自动避让功能的TCP流量不公平。基于这一事实,论文在最后提出了一个面向高UDP流量比例环境的AQM算法SF-RED,该算法通过引入TCP流量与UDP流量的区分丢包互斥机制,对不同的传输层协议产生差异型的动态丢包概率。文中对算法和所有相关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使用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证明该机制存在稳定的平衡点,确保了主动队列管理算法的稳定性和传输层协议间的公平性。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电信业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话务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然后进行预测,有助于做出相应的科学决策,对电信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话务数据可以看成是一类
对等(Peer-to-Peer,P2P)系统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研究领域。P2P系统的应用已从传统的文件共享领域逐步扩展到更广泛的广域分布计算领域,因而需要P2P系统提供确定性定位与低查询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计算机技术对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日益受到企业和组织机构的重视。传统的业务流程控制软件往往是针对一个应用进行定制,业务流程都被硬编码到应用程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IP网络仅提供“尽力而为”的服务,无法满足多媒体应用和各种用户对网络传输质量的不同要求。在资源共享环境中,一定会有各共
由于空间密度场可用来描述人群的动态运动和分布规律,对密度场导向下的人群仿真研究已成为新的热点。本文从密度场的获取、路径规划和碰撞避免算法等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
面对日益增长的海量网页数据和更大规模的用户查询请求,如何保证较高的处理效率是当代搜索引擎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时也是信息检索系统始终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另一方面,现代处理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公路交通中所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世界各国也随之对公路特别是路面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路面破损进行科学的检测和评价,成
当前数据中心单一服务器上的数据存储容量能够达到数十亿条键值( KV, Key-Value)对,并且单个键值对通常很小。如何有效地组织超大型键值存储系统使其支持快速访问是一项艰巨的工
随着网络存储技术的发展,SAN(Storage Area Networking)和低端服务器的成本降低,如何管理、优化SAN以及整合与之相连的服务器,将成为企业控制成本、提高效率的关键因素,同时
随着软件规模和复杂度不断增大,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出现了新一轮的“软件危机”,解决这个问题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软件复用。构件技术在软件复用中扮演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