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三角洲,早在唐宋时期,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富庶的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区域。随着时代的变迁,长江三角洲被赋予了丰富的地域内涵。本文以现行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为研究范围,对晚清以来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及演变机理作了较为全面的剖析。
论文以时间为主线,以空间的发展演变为脉络,以区域发展环境的变化为切入点,分为晚清、民国、建国后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四个时段进行分析。从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要素入手,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定量的手段及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区域的空间结构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的分析工具——“空间结构分析信息系统(SSAlS)”,分析城镇节点以及港口(通商口岸、水运港口、航空港)基于交通网络的空间扩散特征,对港口的腹地范围进行划分,剖析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机理。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由内生型到外生型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模式。
晚清时期上海崛起,城镇发展轴线由以苏州为中心的沿运河发展轴迁移至以上海为中心的沿新式交通干线的沿江-沪宁-沪杭-杭甬“∑”型轴线,流通体系也由以苏州为中心发展为以上海为首的通商口岸为中心。海运的发展以及西方殖民势力入侵下的开埠通商对这一时期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上海本身的区位优势使其取代苏州成为区域的经济中心成为必然,太平天国运动则加速了这一过程。
民国时期,上海的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区域“∑”型的空间格局更加强化,无锡、南通、常州等工业城市迅速崛起,江苏板块的发展水平超过浙江板块。公路和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发展、近代工业的兴起及政治因素成为影响这一时期城市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力量。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上海由消费性城市变为工业城市,区域空间结构仍以上海为中心,城乡二元结构比较突出,以行政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了大量相互独立的核心边缘结构,港口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作用较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城乡分割管理制度及发展政策对这一时期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由城乡二元结构向一体化的都市连绵区转变,形成网络化的区域空间结构,浙江板块经济增长强劲,宁波市的地位有大幅度抬升,港口体系形成以上海洋山港为核心,以宁波-舟山港及建设中的洋口港为两翼的三位一体格局。地方政府的竞争与博弈、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企业行为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导向作用、外资的拉动等,对这一时期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可以用双核结构理论来解释。晚清时期,长三角地区形成了由区域中心城市苏州和门户港城上海构成的双核结构,根据区域中心城市与门户城市的地位变迁,长三角地区的空间结构演化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以区域中心城市苏州为核心的中心地等级体系的形成、门户城市上海与区域中心城市苏州的竞争、门户城市上海的极化、门户城市上海对区域的反哺、门户城市上海与区域的共赢。
由内生型到外生型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过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据点的散点开发时期、区域内部填充时期、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镇体系完善期、沿海门户城市的成长期、以沿海门户城市为核心的城镇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与外生型区域空间结构相比,由内生型到外生型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是由内陆到沿海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门户城市要经历由内河港口到沿海港口的迁移,区域中心城市首先发展为区域的核心,最终被沿海门户城市超越,但区域中心城市与港口城市的规模相差不是很悬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