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环境与个人健康对通勤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liang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勤是居民居住地与就业地分离而产生的空间移动现象,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交通等领域长期以来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我国城市规模与机动化水平的迅速增长,城市居民通勤模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小汽车逐渐成为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而小汽车出行比例上升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近年来低碳交通成为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的重点,同时城市居民对交通出行中的健康与环境问题也日益关注,势必会对城市居民通勤模式产生新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本文围绕影响通勤模式选择的建成环境与个人健康因素开展实证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1)利用2017年12月至2018年1月南京大学“智城至慧”团队开展的“南京市居民身体活动及健康状况”问卷调查数据,对南京市就业者通勤距离、通勤时间以及通勤模式的特征进行分析。其中,通勤模式根据就业者通勤过程中身体活动量的大小分为步行/自行车通勤、公共交通通勤、电动车/摩托车通勤与小汽车通勤四种。(2)在宏观层面,考虑了地理背景不确定性问题,利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分析居住地与就业地的建成环境对南京市就业者通勤模式选择的影响及其差异性。(3)在微观个体层面,从就业者对于邻里建成环境的主观感知与个人健康入手,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其与通勤模式选择之间的关系。本文以期拓展中国城市通勤问题的研究视角,深化建成环境、个人健康与通勤模式选择关系的认知;同时有助于相关城市管理部门制定完善城市建成环境、提升个体健康水平的策略,引导就业者选择更加健康和绿色的通勤模式,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在南京市就业者通勤行为的特征方面,大部分南京市就业者通勤距离与通勤时间较短,通勤模式以步行/自行车通勤、公共交通通勤与小汽车通勤为主,且通勤行为因个体的社会经济属性不同而存在差异。具体来说,男性就业者平均通勤距离与通勤时间均长于女性就业者,且更倾向于选择小汽车通勤模式;中年就业者的通勤距离与通勤时间普遍大于年轻与年龄较大的就业者,同时年轻就业者更倾向于选择步行/自行车通勤模式与公共交通通勤模式,年龄较大的就业者更倾向于选择步行/自行车通勤模式,中年就业者更倾向于选择小汽车通勤模式。此外,选择步行/自行车通勤模式与电动车/摩托车通勤模式的就业者个人月收入普遍较低,而选择小汽车通勤模式的就业者个人月收入较高。(2)从宏观层面看,居住地与就业地建成环境对通勤模式选择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建成环境中的“密度”要素和“多样性”要素以及“到公共交通站点的距离”要素对于居住地通勤模式选择影响更为显著。“设计”要素中对就业地通勤模式选择存在显著影响的指标更多。“目的地可达性”要素对就业地通勤模式选择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论表明,居住地与就业地的建成环境对就业者通勤模式选择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当研究建成环境与通勤模式选择之间的关系时,需考虑地理背景不确定性问题,不能仅仅只针对于某一空间范围内的建成环境。(3)从微观个体层面看,邻里环境感知与个人健康对通勤模式选择存在显著影响。具体来说,邻里环境感知变量中服务设施感知、环境品质感知与社区安全感知对通勤模式选择的影响路径较为显著;个人健康变量中身体健康与健康行为对通勤模式选择的影响路径较为显著。此外,社会经济属性对邻里环境感知存在直接效应,对个人健康存在间接效应,邻里环境感知对个人健康也存在直接效应。(4)此外,不论在居住地与就业地建成环境的影响模型还是邻里环境感知与个人健康的影响模型中,社会经济属性对通勤模式选择的影响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尤其是性别、年龄、个人月收入等变量。男性、收入较高、中年就业者选择小汽车通勤模式的可能性更大。因此,相关城市管理部门需针对此类人群制定差异化的策略,适当减少此类人群对小汽车的使用,引导其选择更加健康和绿色的通勤模式来促进身体活动,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其他文献
随着化石能源的短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新型清洁能源如二次电池的开发,其中锂-空气电池由于其理论能量密度高达11,400 Wh kg-1(约是锂离子电池的十倍)而备受关注。锂-空气电池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性能电池之一,其商业化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譬如放电比容量较低以及循环稳定性较差等。基于这一考虑,目前人们主要采用以下两种策略:(1)以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合适的孔结构和高电导率的sp2
学位
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后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不仅会造成水生植物或藻类大量生长,而且为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影响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人类健康。目前对水生态系统中氮转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水体和沉积物,但对于植物叶际微生物及非生物介质表面微生物对氮转化过程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同时,水生植物和藻类生长及衰亡过程中所释放的溶解性有机质(DOM)和硝酸盐在自然光照下可以产生强氧化性的活性物种,又影
学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污染物破坏生态平衡,甚至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如何有效的去除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半导体光催化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绿色、无污染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有机污染物的降解。Ti O2等传统光催化剂的光响应局限在紫外光范围,仅占太阳光能量的5%,导致其催化效果无法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卤氧化铋(Bi OX)以其独特的层状结构、制备成本低、光催化效率
学位
双酚F(Bisphenol F,BPF)作为常用塑料添加剂双酚A(Bisphenol A,BPA)的替代品在工业中被广泛使用,主要用于环氧树脂、塑料、清漆、涂料、粘合剂等产品的制造。但毒理学研究表明,双酚F具有内分泌干扰性、生殖和发育毒性,对生物的干扰作用甚至强于双酚A,且在各水环境介质中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已在多种环境介质及生物体中检出,因此有效去除水环境中双酚F的技术研究己成为目前环境科学
学位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不断积累严重破坏了碳平衡,加剧了全球变暖,成为全球性挑战和紧迫问题,受自然光合作用的启发,惰性CO2的光催化还原为增值的碳化学物质,这种依靠光生电子和空穴在环境条件下触发许多化学键的裂解,被认为是一种可持续缓和能源需求和解决环境危机的方法。由于光吸收,载流子分离和表面CO2还原通常被认为是光催化还原CO2的关键步骤,因此开发设计催化剂的表面结构以使这些关键过程的得到优化非常重要。具
学位
位于东亚季风边缘区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河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是研究河流地貌过程对青藏高原气候和环境变化响应规律的良好载体。在河流侵蚀\堆积过程和阶地发育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中多用沉积相、磁化率、粒度等沉积学指标间接推测气候条件,往往缺少直接的流域气候指标证据。本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黄河二级支流—大通河下游河谷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考察,发现下游的连城-享堂盆地共发育7级阶地。选取其中两个阶地剖面通过
学位
水体中抗生素类污染物控制是当前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可以广泛高效去除水体中抗生素等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催化剂是影响过硫酸盐催化氧化效率的关键因素。研制和应用高活性与易回收的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优选比表面积大、结构易调控的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作为前驱体,分别通过合成前修饰以及合成后优化两种改性路线,系统调控关键参数,制备出双金属有机框架衍生催化剂,剖析了两类具有高
学位
近十几年来,智能化电子设备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并显著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在此基础上,人们对电子元器件功能化和最小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即在尺寸相同的芯片中,集成更多器件的同时实现更强大的功能。虽然半导体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但是电子元器件的微缩仍然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而器件最小化极限的到来终将意味着“摩尔定律”的结束。当前,半导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集中于新功能、新结构、新原理器件的研发。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思路之一
学位
(Ba0.7Ca0.3)TiO3-Ba(Zr0.2Ti0.8)O3(BCT-BZT)无铅陶瓷为四方相和三方相共存的准同型相界结构(MPB),具有优异的铁电、压电性能,有望替代传统的含铅陶瓷。利用MPB结构对外场的敏感性,通过在材料中引入磁性单元更易获得磁和电之间有明显耦合的多铁性材料。同时,电卡制冷是一种无污染、高效率的制冷技术,有望替代传统的压缩制冷。室温下BCT-BZT存在多种极化畴,易于对外
学位
近年来,化学品合成和使用的数量急剧增加,它们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水环境中,导致内分泌干扰效应在全球均有一定的检出,因此,急需鉴别造成内分泌干扰效应的主要致毒物质。在内分泌干扰效应中,相比于雌激素效应,雄激素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而雄激素活性物质的作用模式也比较复杂,可能具备拟性又可能产生抗性,还有可能兼具拟性和抗性。已有的研究已经证实造成拟雄激素活性的化合物大多为天然和人工合成的甾体化合物,而对于抗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