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益气活血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气虚血瘀证的用药规律

来源 :云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ck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近20年来发表于中国知网、万方文献资料库、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的有关于使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气虚血瘀证的文献资料中的方药进行数据挖掘,发现潜在用药规律,探讨现代医家在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时的用药特点及学术思想,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999-2019年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文献资料库、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有关于运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气虚证的文献中的方药信息。运用“EXCEL表格、SPSS Modeler18.0、SPSS Statistics 26”等数据统计软件,归纳、分析、挖掘中药在使用频次、药物类别、四气五味、归经、药物组合、聚类新方等方面信息。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05篇,获取方剂105首,涉及108味药物,药物总频次达1086次。使用频次占比排名前10的高频药物依次为:黄芪(9.12%)、川芎(7.37%)、当归(6.35%)、丹参(6.08%)、赤芍(4.70%)、地龙(4.24%)、党参(4.05%)、红花(3.41%)、桃仁(3.13%)、牛膝(2.85%)。活血化瘀药、补气药、息风止痉药为使用最频繁的药物类别,药类频次占比依次为27.9%、21.17%、9.11%。药物四气以温性、寒性、平性为主,四气频次占比分别为43.37%、28.55%、26.43%;中药五味以甘味、苦味、辛味为主,五味占比分别为39.20%、27.04%及21.42%;药物归经以肝经、脾经、心经居多,归经占比分别为27.64%、18.38%和15.09%。关联规则可挖掘出7对两味药物组合,即“黄芪、地龙”“黄芪、当归”“黄芪、赤芍”“黄芪、川芎”“黄芪、党参”“黄芪、丹参”“川芎、党参”;4对三味药物组合,即“当归、川芎→黄芪”、“丹参、川芎→黄芪”、“赤芍、川芎→黄芪”、“党参、黄芪→川芎”。基于SPSS系统聚类分析,可得5个聚类新方。结论:温性、寒性、平性,甘味、苦味、辛味,肝经、脾经、心经为益气活血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气虚血瘀证的用药中主要的性味、归经。活血化瘀药、补气药、息风止痉药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气虚血瘀证中最频繁使用的药物类别。黄芪、川芎、当归、丹参、赤芍、地龙、党参、红花、桃仁、牛膝为治疗气虚血瘀型原发性高血压最常用的药物。关联规则挖掘出补气药与活血化瘀药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气虚血瘀证中存在丰富的配伍。聚类分析可得5个聚类新方,可分别作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气虚血瘀证基础方或在合并肝郁气滞、肝阳上亢、心脉瘀阻等病证中使用。
其他文献
随着国内汽车数量逐年递增,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汽车高级辅助驾驶系统的重要组成单元,交通标志识别可以使汽车主动获取道路信息,从而对危险的驾驶行为
通过营养琼脂平板培养基分离纯化、形态与理化初步鉴定,将分离于慕萨莱思自然发酵过程中12株细菌初步鉴定为假单孢菌属、乳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微球菌属、醋酸杆菌及葡糖杆菌
<正>一、垦区城镇化是个逻辑性很强的历史过程黑龙江垦区开发伊始,马架子和地窨子是第一代北大荒人的安家立身之地。由于当时道路不畅和交通工具落后,农场居民点采取的是分散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近年来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正式提出,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正>94年广告行业方兴未艾,广告作品的评价系统正处确在研发时期。那是第一次从科学的角度对广告业进行研究。在当时的背景下,广告公司实际上没有做业务,但作为先行者的马谋
高等学校结合课程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努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改革课程结构,结合教学内容,加强社会实践,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进行传统文化
本文从日本国内环境变化的维度来分析五五年体制解体后日本政党体制的转型及其发展趋势。通过日本国内环境在社会阶层结构、宪政结构、选举制度、大众传媒等方面的变化可以看
为从能量平衡及分配的角度研究干旱胁迫下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苗期光系统的运转状况,进而为丰富不同甘蔗品种的抗旱性评价指标及实现对季节性干旱胁迫的快速诊断提供
基层公务员是灌南县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力量。近年来,灌南县为落实中央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基层公务员工资福利的发放与管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取得一定的
白杨叶甲(Chrysomela populi Linnaeus)是凌源地区苗圃和幼林常见的害虫,经常猖獗成灾,影响树木的健康生长。文章介绍了白杨叶甲在凌源地区的发生规律、生物学特性及为害特点,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