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徽州道教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qwoa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徽州道教是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地方特征鲜明。对于徽州来说,明代是其经济、文化繁盛的时期,加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道教在徽州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沃土。明代徽州道教兴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者的扶植和支持,因此,从徽州道教可以看出道教在明代紧紧依附皇权而发展的历程。研究明代徽州道教,既可以丰富区域道教史的内容,也有助于把握明代道教史的发展脉络和特点。本文综合运用历史学、宗教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阐述明代徽州道教的发展状况,揭示明代徽州道教与徽州地方文化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总结明代徽州道教的文化特征。论文主体部分分为四章,主要内容为:第一章概述历史时期的徽州道教。论文从徽州的自然环境、人文因素、政治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徽州道教的发展背景,同时,也对徽州道教的历史渊源进行了考察。明代统治者的崇道,促进了徽州道教的发展。第二章梳理明代徽州道教名山宫观与人物。齐云山道教历史悠久,尤其到了明代,进入到鼎盛发展时期,齐云山作为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对徽州道教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明代诸多道教人物与道教宫观的记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明代徽州道教的巨大发展。第三章以徽州地方社会中的宗族、徽商、士人以及民俗节日为研究对象论述徽州道教与徽州地方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徽州宗族与道教之间存在着矛盾与调和;其次,道教文化对徽商精神的塑造有着积极的作用;再次,徽州士大夫扮演着传播与发展道教的重要角色;最后,徽州民俗节日中具有诸多的道教色彩,从中可以看出徽州的民间信仰体系特点以及下层民众的内心活动。第四章总结明代徽州道教的文化特征。一方面,到了明代,徽州道教趋于世俗化与民间化,主要体现在齐云山上“火居道士”甚多、道教建筑宛如民宅、民间信仰中出现了诸多道教神祇等等。另一方面,徽州道教极具包容性的特征,使得道教生命力顽强,从而在徽州得以广泛的传播。论文在此基础上强调,明代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思想潮流对道教影响深远,明代徽州道教顺应时代的趋势,积极融合儒、佛思想,追求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其他文献
学位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学习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学习者的青睐。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MOOC学习有着许多课堂学习不具备的优点,如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受众门槛低、学习资源丰富等。然而,随着MOOC的不断普及,该学习方式也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由于缺少教师及时有效地指导和干预,学习者往往被淹没在海量的资源中,无法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学习资源,易产生知识迷航及主题漂移等问题,导
物理习题课是物理教学中关键的一个环节,起着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是将所学知识进行变式和理解的课型。为了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理解,所以学生需要在课下完成大量习题练习来训练物理思维。目前习题课教学所面临难题是如何在短暂有限的时间内,通过习题课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错误认知的纠正和正确理解的深化?教育者为此不停地探究高效的教学方法,根据学习金字塔等教育心理理论,提出师友互助模式,这种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远远超过传
本文首先論述兩個問題:一,《魏書》有"穢史"之惡名,原以其"好抵陰私"之故,與敍事是否屬實並無關係。"穢史"與"曲筆"發生聯繫,是一個歷史層累的結果。二,《魏書》中出於政治目的,對北魏孝莊帝及其支持者進行了系統的醜化,只有認識到這一點,纔能真正理解"彭韋伊霍"此類措辭背後的政治意圖。重新審視全書,就會發現雖然劉知幾等人對魏收的指責有過苛之處,然而書中出於個人原因歪曲事實的情況確實存在,《北齊書》對
学位
抽象函数是函数知识中的一条分支,相对于具体函数,其抽象性更高、符号性更强、隐蔽性更深,使得学生对它有“无法可依”之感,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数学高考中对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能力关注度比较高,抽象函数是培育与考察学生数学抽象素养能力的重要内容,笔者查阅近几年的全国卷数学高考题中,抽象函数几乎每年都有涉及。笔者选择抽象函数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高三学生对抽象函数的理解水平
学位
学位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逐渐进入了智能制造时代,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自2009年国内首次正式提出智慧物流概念以来,传统物流正向智慧物流转型。基于此背景,智能制造与智慧物流融合势在必行,而与之对应的智慧物流人才却极度匮乏。通过调研川渝地区部分高职院校,发现开设智慧物流专业的学校仅占19%。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高地,肩负输送专业对口人才重任。本文
在兩晉及宋齊官制中,有前後左右將軍,又有前後左右軍將軍。前者是軍號,而後者是禁軍將領。這二者本來區别明顯,然而時人對前後左右將軍實有"前後左右軍將軍"的俗稱,造成了文獻以及墓誌中兩者的混淆,更導致了唐人普遍誤認爲這兩者是一官。南朝帶貼官制度的發展,也會對相關判定造成嚴重干擾,有時需要從具體的遷轉情況出發,纔能對這兩類將軍作出正確的區分。